A股“T+0”往事:疯狂沉寂欲言又止
“适时推出做市商制度、研究引入单次T+0交易”。
5月29日晚,上交所在官网发文《江畔鸣锣看两会 | 资本市场“关键词”:科创板、注册制、净化生态、指数表征》,回应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于资本市场的建议。
这篇文章全文5532个字,标题就点明四大方向:科创板、注册制、净化生态、指数表征。但让整个市场沸腾的,仅仅是其第一部分倒数第二自然段的一句话:
“适时推出做市商制度、研究引入单次T+0交易”。
尽管只是“研究”,但依旧意义非凡:这意味着时隔25年,“T+0”交易机制回到了主流的舆论讨论中。
“T+0”重现主流舆论
上交所在回应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时提起“T+0”并不突兀,最近两个月,关于“T+0”在舆论中有一条清晰地脉络可寻。
首先是4月的金融委第二十五次会议中出现“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的语句。尽管没有任何明确的指向,但敏感的市场立刻从“放松管制”联想到了“T+0”和“涨跌幅限制”。
随即有学界和市场从业人士在媒体上发声,表示“T+0”恢复的时机趋于成熟。有券商以研究的形式对比“T+0”和“T+1”的利弊,但在结论中忍不住提醒“再次考虑实施”T+0“制度的时机或已经成熟,监管方面出于审慎考虑可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
两会期间市场对“T+0”的期冀更进一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再度递交提案,并接受媒体采访,发声“尝试”T+0“的时机已经成熟”。
六年前曾呼之欲出
上交所在文章中关于“T+0”的回应仅有11个字,却直接引爆市场舆论。随即有接近上交所人士向媒体表示“T+0目前只是在研究阶段,并非立刻实施,不必过度解读”。
尽管如此,无论是两会还是资本市场,有关“T+0”的声音已沉寂数年,因此上交所的官方表态才会令市场格外关注。
2013年的“两会”记者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桂敏杰透露,上交所正在研究T+0交易制度。
同年在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发生后的网上新闻发布会上,上交所发言人再度提到“将抓紧研究股票T+0制度,消除不平等套利机制”。
当年12月9日,根据修订后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上交所场内交易的货币ETF、债券ETF、黄金ETF 正式实行当日回转交易,“T+0交易”实现“破冰”。
2014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桂敏杰再度表示“目前大盘股推行T+0交易制度条件是成熟的”,但是具体的进程“尚没有推出时间表”。
2014年11月沪港通试点的网络新闻发布会上,上交所更是明确的表态“经过近20年的发展,内地股票市场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已具备恢复T+0的条件。”沪港通的开启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创新的标志性事件,相比资金的流入,人们更期待制度的革新。
内地经济学家在当时普遍认为,与国际市场对接后,实行“T+0”等交易制度的改革是弥合跨市场不平等套利空间等必要步骤。经济学家林采宜在文章中写道:“恢复T+0制度对于上海交易所而言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戛然而止后的沉寂
2015年新年伊始,《证券日报》发表的一篇《2015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中第七条即为“回转交易机制有望有限度实施。作为与个股期权交易相配套的举措,T+0将限定在蓝筹股范围内实施”,市场的期待愈发浓烈。
然而两个月后,2015年3月“两会”上,时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在参加重庆团审议前表示:“证监会没有决定要在A股市场实施T+0交易机制,目前也还没有考虑恢复T+0交易。”而上交所和深交所高层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个谈起将A股纳入国际指数,一个谈起“深港通”。
一切戛然而止,这是两会的高层声音中最后一次出现“T+0”的表态,几个月后,令无数股民印象深刻的“5178”到来,千股跌停,市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救市”政策和“国家队什么时候进场”,“T+0”等交易机制改革无人在意,一直到今年初再度被提起。
2015年7月4日,用户“Dai joubu”在知乎上添加了一个问题:“如果2015年6月这次股市崩盘,股票是t+0交易制度会怎样?”
这个问题只有2个人回答,6个人关注。
回溯:“T+0”疯狂往事
从浏览记录看,网友“Dai joubu”很可能不超过30岁,因此,他很可能没有经历过,A股曾经长达两年半“T+0”交易时期,以及那段时间的疯狂故事。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放开涨跌幅限制,当年12月,A股和基金采取“T+0”规则,随后的一个多月里,沪指从760点附近一路狂奔,最高上涨至1558点,涨幅超过100%。
从上交所开业到放开涨跌幅限制,仅仅用了不到一年半时间,到实施“T+0”交易,仅仅过去了两年。刚刚接触到证券交易的中国股民本就被股市的财富效应给震撼到,更开放和宽松的交易机制的出台,给交易者不断带来新的刺激。
由于“T+0”交易下买入的股票,在上涨后可以当日卖出,卖出后又可以立即去买别的股票。营业大厅里挤满了急于下单的股民,有的人填着委托单的同时盯着行情波动,一张单要改几次数字;把委托单递给柜台时更要挤出一条“血路”。
1993年11月,深交所宣布实施“T+0”交易,但此时A股已经进入漫长的熊市,上证指数再也没有回到1558的高点,而是最低跌至325.89点,跌幅79.1%,其中1993年3月、5月的单月跌幅都超过30%,1994年7月的单月跌幅达到28.85%,直至今日依然稳居沪指月跌幅前三甲。1995年1月1日,沪深两市的A股和基金交易同时取消“T+0”,回复“T+1”交收制度。
2018年,一个小众股票论坛上有一名叫做“大树”的网友发帖:“有经历过1993年T+0时代的股友么?”在几十楼的聊天后,有人问到他25年炒股的“收益”如何,他回帖道:“心态更稳健了”。
“后浪”不在乎
2018年,阿鑫从纽约回国,他的工作内容,是将自己在美国参与创造的一套量化交易策略移植到A股,为此,已经拥有CFA资格的他,依然参加了境内的证券从业资格和基金从业资格考试,“了解一下市场和监管重点在哪里”。
相比A股的老股民,阿鑫这些年轻人丝毫感觉不到“T+0”之类的交易制度“疯狂”在哪里。海外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阿鑫不仅对“T+0”和两位数的单日涨跌幅习以为常,更对做空期权和恐慌指数颇有心得,更在衍生品市场间大胆游走。他也不像前辈那样在传统媒体上谨慎的寻找信息,而是和团队一起,直接设定指标并形成,利用机器学习去自动匹配标的,快速的买进卖出。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A股40岁以下股民超过八成,更是近九成股民看重短期收益。各类交易软件及辅助工具唾手可得情况下,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会更加频繁。对应的好处是他们会更适应开放的市场交易机制,而难说是利还是弊的必然结果是,不具备自主判断和交易的投资者会逐渐离开市场。
年轻投资者在更大胆的走向海外市场。数据显示,至少有将近150万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了海外开户,直接参与港股和美股交易。对于在成熟市场中经历过摔打的“后浪”们来说,“T+0”也许就像日常交易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有市场机制决定的自然涨跌同样是交易中很平常的一部分。相比某种保护机制,他们可能更在意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公平与公正。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765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