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信托董事长甘煜:信托转型需搞好三大业务关系
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和监管继续从严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被调控,融资类业务大幅压缩,力推本源业务、标准化业务回归的信托业显然已处转型发展的关键期。
近日,云南信托董事长甘煜就相关热点问题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采访。
转型不能凭空转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随着资管新规和配套政策逐步实施,信托非标式微,传统融资类业务逐步萎缩,您如何看待信托业的转型方向和路径选择?未来云南信托的重点布局领域和业务类型将会是怎样的?
甘煜:信托转型是必然趋势,已成为行业、监管层的共识,再也不能沿用以前靠吃利差盈利的模式了。具体的转型路径选择,取决于每家信托公司的禀赋和历史传统优势。
从云南信托的特点来看,目前公司资本实力有限,这决定了我们不会把融资类信托业务作为发力的重点。地产、政信等业务也一直不是我们的重点,因此介入较少,这也不是云南信托的既定优势所在。
云南信托在某些细分市场领域有很多努力和较深入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积淀,甚至在部分细分领域可能暂有一定先机,加之我们以科技为业务提供赋能支持,云南信托具备了转型的起点。
转型,不能凭空转,看似美好的事物,未必适合我们。
在业务的梳理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思考:第一类是基石型业务,对公司的基本生存具有支撑作用,是保证公司转型期稳定推进的基石,对这些业务,我们要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二类是战略型业务,要在资源投入上进行重点考量,比如我们希望重点发力的证券投资业务。同时,消费金融业务也是我们看好的,因为国内双循环下,尤其是内循环的重要性,将大大加速消费趋势。而财富管理业务也是我们要持续跟进、重点培育的。第三类是机遇型业务,虽然这些业务出现了一些好的苗头,但还看不太清楚能否作为支持我们未来战略发展的方向,只能“边打边看”。比如不良资产处置、养老市场等相关业务,需要继续观察和评估。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今年信托业产品密集爆雷、兑付危机不断出现的情况?同时,叠加信托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未来该如何恢复高净值客群对信托产品的信任?
甘煜:经济下行期,信托项目爆雷增多,某种程度上说明信托业之前的展业模式存在问题――没有风险定价能力,没有真正的收益-风险曲线,不能真正就风险的高低进行准确、客观、科学评估。当然,把爆雷简单地归结为信托是天生的、必然的坏孩子,这有失客观。
在经济下行阶段,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加上外部疫情的突然冲击,信用风险大概率会出现集中暴露、爆发的趋势,而且信托爆雷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因为信托以单个项目制运营为主,既不能像银行间接融资那样具有天然的资金池缓释效果,也不能像券商那样可以市场化地通过净值化产品及其运营操作,减少其与投资者之间的张力关系。
增资引战进行中
证券时报记者:多家信托公司完成了引战工作,云南信托在增资扩股方面有何新进展?
甘煜:由于与相关方签订了保密协议,关于引战的很多细节,我们目前不便对外透露。增资确实是云南信托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资本实力对于信托展业影响巨大,比如,净资产低于30亿元的信托公司无法与保险公司开展很多业务层面的合作。银信合作方面,银行内部风控标准也对信托资产实力有很高要求。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即将推出针对信托公司的资本充足管理办法,在这一情境下,信托公司面临的资本充足压力会显著增强。
做大资本实力,突破金融机构合作的瓶颈障碍,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引战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可选项。在实际操作层面,面临相互选择问题。一方面,引入战略投资者,必须符合监管要求的各类严格指标,这会将一批潜在意向者排除在外;另一方面,云南信托作为持牌金融机构,不欢迎“门外的野蛮人”。意向对象不能只是有钱即可,其入股的动机也是我们考量的重点,“非诚勿扰”。
当然,对方也会权衡考虑我们的情况。在严监管形势下,他们要对信托牌照的定价做出自己的判断――对于信托牌照的估值,不同投资者可能会有分歧。有的人会认为,信托跨领域投资的基本制度红利,没有因为严监管而改变,大浪淘沙,牌照价值将弥足珍贵;有的人则认为,泛资管竞争形势下,信托与其他资管主体的竞争优势被拉平了。此外,潜在的战略投资者可能认为,小信托公司更有活力和发展空间,但有的投资者会认为,小信托公司面对竞争的生存压力更大,形势更严峻。
拥抱金融科技
证券时报记者:云南信托最新年报显示,公司的使命是“用科技让金融更简单”,愿景是“成为卓越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请您谈谈公司设定该使命和愿景时的市场环境和初心。
甘煜:云南信托不是为了赶潮流才提出这些使命和愿景。基于股东背景,我们早在2003年左右,就在证券投资市场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当时大多数信托公司都在做类信贷业务,我们已开始参与资本市场服务,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估值、清算、托管等一系列环节对IT系统提出了新的较高要求,促使我们加大科技、IT系统的投入,这大幅度提高了云南信托在证券投资信托领域的后台科技支持、服务能力,多年的摸索也转化为很多银行合作伙伴对我们的认可。
2014年,我们加大转型力度,酝酿推进了普惠金融布局,尤其是积极探索了消费金融业务,由于该业务对获客和风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加大了科技力量的支持,自主研发了IT风控系统。
拥抱金融科技,既是源于我们这些历史积淀,也是我们真正发自内心的选择。有了这些科技气质、底蕴,也让我们在加大科技赋能方面,提振了更多信心。在与一些科技先锋乃至科技巨头进行合作时,双方理念也就更容易契合。但是,我们不是要将自己定位为科技公司,而是保持信托初心,基于金融的基础属性,增强科技力量,致力于将云南信托打造为泛金融机构的优秀服务商。
消金生态圈足够大
证券时报记者:大的银行、头部金融机构如果大力进军消费金融领域,是否会给信托公司的消金业务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
甘煜:以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为例,长尾客群非常多,但要提供服务的市场容量也很广阔,这不是一两家银行能覆盖的。头部金融机构在进军消金业务领域时,试错成本很高,在市场机遇的捕捉方面,未必能强于小金融机构。而且,一旦为了获客而降低不良率的容忍度,其不良资产可能大幅提升,这对头部金融机构来说,有可能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总体而言,消费金融领域是一个生态圈,不同的金融主体在其中有不同的生存定位和竞争法则。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7469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