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债应该全部退出银行间市场?专家学者隔空热议!
导读:近期,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提出,信用债应该全部退出银行间市场,这一观点引发了各方学者与专家的一场论战。
央行有关专家指出,这种观点并没有充分考虑债券市场的特点和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和环境。
该专家认为,信用债市场本身就由于风险相对较高容易出现波动,如果要求信用债全部退出银行间市场,将直接导致银行对信用债的认购需求锐减甚至消失,使得信用债发行陷入停滞,利率出现大幅波动,甚至可能引发发债企业资金链条断裂等系统性金融风险,也会直接打乱信用债市场的发展进程。
楼继伟:信用债应全部退出银行间市场
今天上午,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举办“深圳先行示范区首届金融峰会”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发表重磅讲话。
他直指债券市场的问题很多,他认为信用债应全部退出。他表示,要加快促进解决债券市场的问题,不然会是下一个风险集中的爆发点。
楼继伟指出,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是短板。
2015年股票市场经历了大股灾,在此之后,股票市场的改革加快。科创板注册制、净值型证券基金、强化退市制度、规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加大股票欺诈处罚力度等措施相继出台,当然需要改革的内容还有很多。相比较而言,债券市场改革已经落后。
今年以来,债券违约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大型国企违约事件更是影响相关地区国企和政府的公信力。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市场分割,发行和监管不统一。发行的审查有证监会、人民银行、发改委,多头管理。特别是银行间市场早已不是银行间融通资金的定位,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都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上市债券,包括中期票据。
其次,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分割,同债不同价。这种分割状态,会导致为争取市场份额而放松标准。7月份,央行和证监会决定同意两个市场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这是可喜的变化,建议尽快落地。
还有,银行间市场债券多为银行大量持有,商业银行既承销又持有,市场流通性差,一旦出现债务违约,商业银行受损。债券市场的问题还有很多,解决的基础性条件是发行标准、交易流通、监管机制的统一。按照《证券法》,市场应是交易所市场,监管机构应是证监会。银行间市场回归同业拆借市场的本位,信用债应全部退出,利率债可在两个市场同时交易,结算要打通,既方便银行间抵押融资,又促成两个市场同债同价。基础性的问题解决后,债券市场改革的内容还有很多,要问题和目标导向加快推进,不然会是下一个风险集中爆发点。
业内人士:没有否定银行间市场
只提出“分层”和“风险隔离”的概念
业内人士“政信三公子”表示,楼继伟的一番言论,其实是在拿股票市场来对标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是分层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分层本身,就对发行人的属性和风险进行了衡定。
既然低资质发行人,一般情况下是上不了主板的。那么,为什么低资质发行人可以上银行间?
楼继伟没有否定银行间市场,只是提出了“分层”和“风险隔离”的概念,避免火烧连营。
央行有关专家:信用债离不开银行间市场
据金融时报报道,12月20日,记者就信用债是否应当退出银行间市场的问题采访了人民银行有关专家。
该专家指出,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中国债券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支持政府和企业发债融资、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期有观点认为信用债应当全部退出银行间市场,这种观点并没有充分考虑债券市场的特点和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和环境。
一是发展哪个债券市场,关键不在物理场所,而应该看交易主体。信用债投资的专业性较强,需要投资者充分了解宏观经济走势、市场供求以及发行人信用资质等多方面信息,个人投资者参与难度大、风险高。特别是近年来债券违约事件逐步增多,更需要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信用债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实际上是机构投资者的债券市场,信用债在其中发行交易,符合债券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而交易所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与信用债市场的发展要求匹配性较弱,不宜作为信用债主体市场。
二是银行是信用债的重要投资者。我国的银行购买和持有信用债是历史形成的,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债融资,有利于充分发挥银行资金优势和在企业信用风险定价方面的专业优势,使得优质企业能够以相对较低的利率发债融资,并在机构投资者之间分散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明晰银行间市场作为机构投资者市场、交易所市场作为个人投资者市场的功能定位,提高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调节流动性和利率的有效性。而且,信用债市场本身就由于风险相对较高容易出现波动,如果要求信用债全部退出银行间市场,将直接导致银行对信用债的认购需求锐减甚至消失,使得信用债发行陷入停滞,利率出现大幅波动,甚至可能引发发债企业资金链条断裂等系统性金融风险,也会直接打乱信用债市场的发展进程。
三是解决债券市场问题的关键是强化信用机制建设和市场纪律约束。近期频频发生信用债违约事件,主要是因为部分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同时市场对恶意违规违约问题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惩处机制。这个问题与信用债放在哪个市场发行交易并无关系。交易所债券市场在最近几年出现的信用违约事件也不在少数,说明这是信用债市场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共性问题。下一步,关键是要完善信用债市场的监管机制,提高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要求,加强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健全对逃废债行为的预防、预警、处置和问责制度,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强化对市场主体的纪律约束,同时完善投资者保护措施,为信用债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
总的看,我国债券市场格局是过去数十年发展形成的,有我国的特点,总体发展情况是好的。但也要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的问题,需要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当前宜针对问题加强共识加快改革,实现促进市场发展的初衷,保障市场平稳运行,稳定市场预期。
李河:关于债市,给头儿汇报一下咱大银河间
大周末,以敢言著称的头儿carry全场,一时间成为了银河间最亮的仔。头儿坚定地认为,债市成了直融的短板,而银行间就应该是银行之间融通资金的市场,据此开出了信用债去交易所的药方。
趁着市场热度,跟参政议政的头儿汇报几个基本数。
第一个,今年1-10月,公司发债融资占社融14%,发股融资占社融6.5%。谁是主力,谁是替补,一目了然。
第二个,咱银河间总托管量马上100万亿了,地方债25万亿,金融债24万亿,国债18万亿,公司信用类债券16万亿,托管规模稳稳地坐4望3.2015年以来,交易所大力发展场外市场,干了12万亿公司债,现在总托管量16万亿。银河间这16万亿吃不吃得下,怕是要琢磨琢磨。
第三个,咱银河间2019年现券成交211万亿,回购成交810万亿。同期,交易所现券成交6.4万亿,回购成交245万亿,其中标准券回购243万亿。谁是主板,谁在优化资源配置,谁在服务股票市场流动性,请领导品品。
第四个,从整个市场看,近800家管理人和不到100家托管人CP形成的大资管,才是公司信用债的主力部队,占比超过了60%。大家都自称是合格机构投资者,不能踩雷了就学P2P,狂发公众号@领导,一哭二闹三上吊。
第五个,无论从哪个角度,咱银河间都是当之无愧的金融机构间场外债券市场。发行从2005年起就是注册制,投资者一直是合格金融机构,现在也不到4000家,交易主要靠姆们不分公交、地铁、QQ、微信的聊天。纵观全球,交易所撮合系统怕是也都撮不动债券动辄百万、千万的单子。
最后想说,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那肯定对,但是没有认真了解市场、深入总结教训的大师,有时候和大炮也就是一字之差。
资深学者张非鱼:总结债券市场经验教训防止以讹传讹
据财新网报道,资深学者张非鱼指出:
近期,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提出,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债“滑天下之大稽”,信用债应该全部退出银行间市场,反映出很多人对债券市场发展规律、国内债券市场发展历史认识了解不够。
他表示,虽然名为“银行间市场”,但简单将我国银行间市场认定为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市场,是对我国银行间市场的误读。
从内涵看,我国银行间市场是一个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场外市场。它起步于外汇市场,还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多个子市场,是一个大场外市场的概念。银行间信用债券市场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并且由于及早明确了三大发展理念――依托场外市场、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放松行政管制实施注册制,从而在短期内实现了产品品种持续推陈出新、市场规模平稳快速发展、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完善的良好局面。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以来,交易所市场开始调整原先“重股轻债”、“以债市调节股市”,面向散户、场内撮合集中交易的发展思路,在债券发行和交易机制等方面模仿银行间市场,比如实行公司债改革,并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在场内撮合交易机制之外也推出了询价交易机制,实质上全面复制并再造了一个银行间债券市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银行间债券市场这些年发展的理念是正确的,其意义不是一部《证券法》所能简单概括的。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走过弯路,也有成功经验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些错误的观点没有得到澄清,导致以讹传讹;好的经验没有很好的总结,导致一些人存在认识的误区。
同时,由于债券市场的公开透明性,我国经济和制度中扭曲的一些问题都会在这个市场集中反映,出现了恶意逃废债、地方债券的价格扭曲、国债收益率曲线不健全、大股东恶意占用企业资金的问题。大家都以为是金融市场的问题,其实这是不对的,实际上这些问题反映了政府部门对市场过度干预、地方国企改革不到位等问题。在《证券法》修改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占比高达80%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这些情况党中央和国务院都看到了,在这次的经济工作会上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对于债券市场的一些问题,不能犯诊断错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大的发展格局是好的,针对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推动市场整体健康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6876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