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 中国经济将继续温和回升
屈宏斌: 中国经济将继续温和回升 MBAChina 去年12月中召开的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及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基调,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及加快改革应理解为2013年中国经济的两大政策主题。
这一政策基调的确定也是基于对目前中国经济已于2012年三季度见底回升的判断。同时也应注意到,未来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外部经济环境的挑战仍同时并存。
展望今年,稳增长的政策持续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仍将延续目前温和回升的态势,全年GDP同比增速可能达到8.6%左右,通胀水平尽管略有回升但仍然可控,在3%上下。
底部判断后移在于外部需求超预期下滑
回顾2012年,人们注意到市场对于经济运行底部的判断从一季度到三季度不断后移,造成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外部需求超预期下滑。
从国内的政策应对角度看,自2012年5月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其中货币政策层面包括两次准备金率下调、两次利率下调及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实际*利率有所回落,信贷增速小幅回升。
2012年年中以后,发改委集中批复了一批基建项目,财政支出也相应扩大。从10月及11月公布的月度数据来看,工业生产增速企稳回升,11月同比达到八个月高点10.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前10个月持平,为20.7%。
究其原因,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加快明显,拉动了整体投资的企稳回升。而之前放缓明显的房地产投资受近几个月销售量反弹拉动也有所回升,单月增速从7月的低点9%逐渐加快至10月的15%,至2012年11月更达到28%,基本回到了2012年初的水平。
2013年房地产投资不太可能大幅回升
前瞻地看,未来基建主导的投资支持经济平稳回升的态势仍有望持续,新开工计划投资总额2012年11月末同比增速也比之前加快了两个百分点至28.8%,这批项目之中的不少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平均在五年以上,因而需求不成其问题。
市场多有担忧的融资在我们看来尽管是一个挑战但仍有不少值得乐观的因素:一方面,通常占基建投资来源近三分之一的财政资金支持仍有望持续,尽管2012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但财政支出增速在2012年11月末达到了19%,未来要支持以铁路为主导的基建项目投资需要财政支出增长16%以上,从目前的财政状况看不成问题。
另一方面,2012年以来债券发行成为基础设施项目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债券发行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三年间增长了近一倍至11月末达到了15%,这一势头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延续。
投资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投资的走势也很关键,2012年年初以来房地产市场价格和成交量均有温和下调,2012年8月以来开始企稳,之后房地产投资增速见底回升。
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总体上仍会继续的背景下,预计2013年房地产投资不太可能大幅回升。尽管长期来看,需求面仍然相对坚实,但鉴于领导人强调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这一点,房价显然也不具备大幅上升的条件,因为高房价本身可能成为城镇化的一大障碍。未来仍需密切关注政策层面的动向来分析房地产相关走势。
此外,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今年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量的规模以及保持适度*增长速度的表述,预计未来流动性仍将保持相对宽松,支持投资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速,并继续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量。
消费需求方面,2012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加快至14.9%,季调后的环比也从之前的1.35%加快至1.47%。从2012年前三个季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势头来看,农村家庭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 12.3%,而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 9.8%。尽管劳动力市场疲软,但并未出现如 2008~2009 年的大规模裁员现象。相反,工资收入强劲增长,同比增速超过 20%,接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因而消费需求仍有望继续保持相对平稳。
物价方面,消费物价指数(CPI)近期有所回升,主要是受蔬菜等食品价格上涨拉动。从趋势来看,2013年CPI翘尾因素不到1%,考虑资源价格改革对于物价的影响因素,今年全年CPI可能在3%左右。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也于近期见底,需求回暖拉动PPI降幅收窄。预计未来通胀水平将温和上升,但目前经济仍在潜在增长率之下运行并存在小幅负产出缺口,抑制了需求拉动通胀上行的空间。
不少人担忧美欧日仍在继续加大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度,全球范围内流动性的充裕可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并给中国带来新的输入通胀压力,但给定中国经济温和复苏,中国需求对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所带来的需求拉动效应与2009年的“V”形反弹相比显然有限。
通胀总体温和可控也给国内宏观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度宽松支持经济平稳回暖留下了充裕空间。
经济将延续温和回升态势
综合起来看,2013年国内经济仍将延续目前温和回升的态势。新一届领导人上台后所做出的一系列政策宣示表明了强烈的改革意愿及决心。这对于正处于转折期的中国经济至关重要,是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预计包括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发展在内的金融领域的改革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加速,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有望破题,并通过开放更多行业和领域给民营资本以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547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