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追踪中国制造升级

2011追踪中国制造升级

2011追踪中国制造升级 更新时间:2010-12-25 7:51:53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转型的中期,在此阶段,制造业的升级是必由之路。这一进程不仅将得到政策的推动,也会受到正在加速的城镇化需求以及正在转向内需市场的企业供给这两股力量的带动。我们看好其中蕴含的投资机会,特别是看好铁路设备、输变电设备、通讯传输设备、重型机械、冶金采矿设备等领域的高成长性,并推崇能够在业务上实现“传统+新兴”完美结合的企业。

就市场运行节奏而言,我们倾向于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目前,中国经济的复苏态势良好,但通胀压力极为明显,关系民生的产品价格正在大幅上涨,而且房价环比仍在上涨,我们预计在未来的三个月,政策紧缩的风险将非常显著,特别是一些行政性手段的动用,会对股指构成压力。在经历了及时而且持续的调控后,预计明年二季度以后的通胀压力和房价压力都将有所减小,从而进入政策观察期。同时,对经济增长的担忧情绪可能升温,这将产生对政策放松的期待,进而有助于股市的企稳回升。

中国制造:政策推动将由“大”变“强”

尽管“中国制造”一词早已风靡全球,但这更多的是指中国制造业的数量庞大,就质量而言,我国的制造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小家电、钟表、玩具,到钢铁、水泥、汽车,我国生产的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整体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并具备极强的出口竞争力。然而,在高端制造领域,我国依然处于净进口状态,特别是电力机械、科学仪器、特种工业机械、金工机械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进口额远高于出口。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全球106个国家工业竞争力绩效的排序中,我国刚刚挤进前1/4分位,显然,这与全球制造业第二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称。因此,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层级,既有空间,也有必要。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就明确提出了升级传统制造业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

“改造提升制造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相信随着“十二五”的开局,制造升级这个主题有望进一步受到政策的推动。

从直接的催化剂而言,城镇化需求的拉动、供给转向内需市场的撬动是两个现实的推动力。随着产业的大举内迁和农民工从沿海向内地的回流,中国中西部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随着政策推动进城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城镇化的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可以说,城镇化加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此背景下,交通网、信息网和能源网建设也正在提速。

为了缩短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更好连接大中小城市,由此推进城市群建设以及城市之间分工互动的良性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在交通网建设方面会加大投入。这将主要表现在连接大城市的跨省高速铁路建设,连接省内主要城市的城际铁路建设,以及改善市内交通的市内轨道交通建设。申万研究所的测算显示,“十二五”期间预计将新建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超过1.25万公里,新建市内轨道交通近3200公里。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大量铺开、建设和通车,将对测绘、施工、工程机械、铁路设备等行业形成实质性的带动。

为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我国提出要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并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这意味着,光接入设备、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设备和服务领域,将迎来高增长时代。

为了在增加能源供应的同时改善能源结构,我国将大力发展核电,并加大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同时,考虑到中国资源蕴藏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现实,为了能将西北地区发出来的电力,传输到东南部的耗电区域,特高压电网建设时不我待。由此,核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特高压传输设备领域即将展现爆发式增长。

在此背景下,铁路设备、输变电设备、通讯传输设备、重型机械、冶金采矿设备等领域的一大批具备高端装备研发和生产实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进入高成长的轨道。

供给转向内需市场的撬动:进口替代、出口转内销的加速,带动装备制造、医药、轻工、纺织服装等行业的龙头公司加速成长。在海外经济复苏缓慢,外需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国内市场显得更为可靠。

最确定的内需市场是对进口产品的替代,因为需求原本就已存在。为达到替代进口的要求,需要先对产品和技术加以升级,才能享受快于行业成长性的扩张速度。我们看好那些目前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但逆差幅度正在收敛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此外,实施出口转内销战略的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渠道,由此提升市场控制力,并享受更高的成长性和利润率,这也是我们看好的制造升级的一种形式。

就企业的特质而言,我们看好“传统+新兴”的结合体。这样的企业,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和积淀上,形成新的技术突破和提升,因而既拥有传统产业的较低估值,又享受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当然,如果其所处的市场格局属于寡头垄断则更佳,这样可以顺利传导原材料价格的压力。

市场节奏:先防御,后进攻

经济进,政策退:2011年一季度之前,紧缩风险显著。目前中国经济复苏态势良好。7月以来,中国的制造业PMI指数持续走高,确认中国经济环比回升的势头。10月以来的经济数据还显示,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季调环比值已高于2000年以来的均值水平。同时,投资同比增速超预期的小幅回升,出口增速大幅超预期,也在展示中国经济环比回升的势头较为强劲。在此情况下,超预期上涨的物价会成为政策着力的焦点。

储户对当前物价的满意度和容忍度降低。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随着CPI的上涨,城镇储户对当前物价的满意度快速下降,目前已创十年来的新低。而且从时间序列的趋势来看,十年来,物价满意度呈趋势性下降态势,这表明老百姓对通胀的容忍度在不断下降。因而,抗通胀的必要性正在提升。

2011年第一季度通胀压力显著,政策紧缩的迫切性提高。从翘尾因素来看,2011年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CPI的涨幅可能再创新高,因此,通过政策紧缩来抗击通胀的必要性十分明显。房价环比仍在上涨,抑制政策还将加码。尽管9月底公布了更严厉的地产调控政策,但10-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价格仍环比分别上升了0.2%和0.3%。由于“9.29”新政提出“严格实行问责制,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针对住宅市场的调控还会加码,以期在明年两会前见效。

而调控带来的压力将在未来一个季度不时显现。其实,股市并不畏惧加息、加准备金等市场化的手段,因为其效力需要时间来积累。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行政化的调控手段,往往会对股指构成明显的压力。

就治理通胀而言,历史上曾用过的行政手段包括价格干预以及信贷额度控制。近十年来,发改委曾在2004年4月23日和2008年1月15日宣布过限制涨价的行政干预。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曾在2007年10月和2010年1月动用过严厉的信贷额度控制。之后的股市都了出现明显下跌。

房地产调控的一个派生影响,是可能对地方财政和投资产生压力。历史上看,住宅销量领先于土地购置。由于我们预计在持续的调控压力下,未来住宅销售或相对低迷,同时开发商的融资渠道已被收紧,在资金链的压力下,开发商的购地需求终将减少,从而对地方财政以及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形成压力,进而影响股市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期。

2011年二季度后将进入政策观察期

2011年二季度CPI和房价调控有望见效。如果调控措施是及时而且持续的,那么预计到二季度以后,通胀压力和房价压力都将有所减小。这样,进一步出台紧缩政策的必要性会下降,从而进入政策的观察期。

同时,在经历了密集的紧缩调控后,对经济增长的担忧情绪可能升温,在物价和房价得到一定控制的前提下,对政策放松的期待会开始萌动,这将有助于股市的企稳回升。

教育

菜谱

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28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2011至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起草小组工作会议召开
下一篇: 2012中国高端品牌运营管理周6月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