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刊称2010中国GDP有望超39万亿居世界第二

党刊称2010中国GDP有望超39万亿 居世界第二

党刊称2010中国GDP有望超39万亿 居世界第二 更新时间:2011-1-5 10:19:03   《求是》杂志刊登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中指出,初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0年有望超过3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5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为9.1%。2010年第二季度日本名义GDP为1.288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的GDP为1.339万亿美元。从单季度数据看,当季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

文章指出,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有望由2005年的3万亿元增加到8万亿元以上。2010年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截至2009年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总数达到1.45亿人,预计“十一五”期末可以实现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多万人的规划目标。价格水平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

文章预计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4亿人左右,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2亿公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可以基本实现,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超额完成,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已经达到。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提纲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1。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遭遇百年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情况下,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0年有望超过3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有望由2005年的3万亿元增加到8万亿元以上。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截至2009年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总数达到1.45亿人,预计“十一五”期末可以实现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多万人的规划目标。价格水平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从2005年的9680亿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10616亿斤,增长了9.66%,实现连续六年增产,提前四年达到1万亿斤的规划目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用电量增长40%,到2009年底已经解决1.6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品种、质量全面提升,“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稳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高速铁路从无到有,从五年前在世界上跟跑变为领跑者。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与“十五”期末相比,“十一五”期末铁路营业里程从7.54万公里增加到9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从335万公里增加到3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4.7万公里增加到7万公里,输油管道从5.43万公里增加到7.7万公里,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和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呈现出协调性增强和布局改善的态势,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布局优化,继续引领全国发展,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加快。城镇化快速推进,预计2010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47.5%,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实现新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升,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1.42万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1万亿美元,增长55.6%,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持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势头良好,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文化合作全面展开,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人口资源环境各项指标均如期完成,预计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4亿人左右,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2亿公顷,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2005年底的56%提高到68%,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05年底的0.45提高到0.5,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提高到20.36%。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在实际经济增速较大幅度超出当初预期情况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可以基本实现,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超额完成,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已经达到。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取得新进展,五年预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4万平方公里。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高度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获得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修改人大代表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了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不断提高,保证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

6。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人民群众爱国热情持续高涨,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增强。巩固、深化、拓展、延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进一步唱响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旋律,有力地服务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快,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速。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5%;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达上千种,图书出版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7。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9%,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4.1万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增长84.4%。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实施标准更高的扶贫开发政策,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标准提高52.4%,按调整后的标准,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比2005年减少44.1%。彻底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5亿人。出台了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教育投入加大,教育结构逐步调整,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

8。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核心内容,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探索扩大了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基本形成。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组织的有效覆盖。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拓展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

9。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对外战略思想,通过对外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有利的外部条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稳步推进与各大国、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全面发展。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在各种场合宣示我国重大政策主张,积极倡导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承担与我国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和朝核等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近些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就业机会。国际社会对我政策主张更加关注,对我声音更加重视,进一步树立了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上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特别是各种“两难”问题突出,但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十分明确地说,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关于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国内环境的新特征。在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期间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和改善。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焦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显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还任重道远。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舆论领域更加活跃,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相互交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仍然存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有所滋长。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3。国际环境的新趋势。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在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国际经济规划改革深入进行,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变革和调整,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重塑国家实力,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把握主动,我国就可能拉大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难以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如何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努力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增创新优势,进一步奠定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深刻内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十二五”期间,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只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基本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都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特别是,现在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10年时间,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条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这些目标,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关切和期盼,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些目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将会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会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将会更加牢固。

相关文章:

汇丰称汇控内地国际板上市存技术性问题张德江: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提升中国铁路现代化水平中国经济将在更为复杂之年迎难强劲增长人民币全面升值将对中国制造产生根本性影响梁振英:香港应把握十二五机遇持续经济高速增长梁振英:香港应把握十二五机遇持续经济高速增长我国控烟承诺基本失败烟草业变相广告无法可禁中国铀利用率提升60倍50年资源变成可用3000年发改委解读李克强访欧洲三国:将促更高层次合作2011经济将呈前低后高走势GDP增速同比趋缓

http://www.jingxigui.com/n/80420.html

http://www.jingxigui.com/n/80440.html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s38202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247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兖矿集团在澳开发铝土矿项目获澳方批准
下一篇: 党报发文维稳基金不买账6月建仓路线曝光附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