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关注从终身价值出发不是所有顾客都是上帝

MBA关注:从终身价值出发 不是所有顾客都是上帝

MBA关注:从终身价值出发 不是所有顾客都是上帝 MBAChina   故事发生在1975年,一个人提着爆了的轮胎走进大型零售商Nordstrom的店面,要求退货。然而,Nordstrom不仅没有卖给他轮胎,它压根儿就不卖轮胎。但结果,Nordstrom接受了退货,如数退还了轮胎的价钱。

这不仅仅是Nordstrom公司内部引以为豪的品牌故事,更成为了业内传诵的经典。三十多年过去,沃顿商学院营销学教授Peter Fader和沃顿顾客行为分析中心的同事们在近期出版的《“以顾客为中心”的本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关系重大》的开头,再次复述了这个故事,但是他们的结论是,这个故事的做法有待商榷。

“毫无疑问,他们是非常棒的公司,服务一流并有着很高的顾客忠诚度。”Fader教授在接受《成功营销》记者采访时说。但引出这个故事的原因在于,Nordstrom似乎并没有了解“顾客服务(Customer Service)”和“以顾客为中心(Customer Centricity)”的区别。

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是上帝

“以顾客为中心”的概念首次由直销之父莱斯特·伟门(Lester Wunderman)提出,时间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末。迄今为止,得益于业界人士和媒体的传播,“以顾客为中心”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事实上,关于“以顾客为中心”的定义和操作标准,学术界以及营销业界一直没有一致的意见。

“很多专家或者营销机构都声称自己能够帮助品牌做到‘以顾客为中心’,而问题是,关于‘以顾客为中心’的定义太多,以至于它们甚至有时候彼此矛盾,互相不能苟同。”

这其中,一个非常流行的“以顾客为中心”理念就是“顾客服务”,即“为所有的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这种“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即上帝”的想法在全球曾经一度风靡,成为众多企业的经营圣经。

然而,Fader教授指出,这都不是真正的“以顾客为中心”,“很多人认为‘顾客中心’等同于‘顾客服务’,但是这不正确,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

他告诉记者,相比拥护“顾客永远是对的”的“顾客服务”理论,“顾客中心”更进一步地提出“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永远是对的”,在世上存在着两种顾客,“好顾客”和“一般甚至坏的顾客”。

“有区别地对待你的顾客”是Fader教授认为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的关键,也是他所定义的“以顾客为中心”最核心的涵义。

“重点在于,顾客的价值是不同的,所获得的待遇也不应该平等。尽管曾经被过去的《广告时代》不遗余力地推广,然而顾客绝对不是永远正确的。当然有的顾客永远是对的,但不是所有的顾客都这样,因为有好的顾客,也有一些价值普通的顾客。当然后者也不可以忽视,我并不是让你们看轻他们,对他们态度傲慢,只是你需要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在好顾客上。”

其实,现实世界中,企业早已经开始注重对一些顾客给予特殊的待遇,比如屡见不鲜的会员计划、或者买够多少商品额外赠送的促销活动等等,这种和“以顾客为中心”又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于,一个是战术,而另一个是策略。‘以顾客为中心’并非战术性的、专注于产品或者服务的各种执行手法和技巧,而是一个基于顾客区分建立的公司整体战略。”

这种战略架构的设计,比单纯建立会员制等手法,所涉及的范围要大得多,且深得多,公司面临的挑战和改变也不可同日而语。

从顾客终身价值出发

谈及基于顾客区分的公司战略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顾客区分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顾客对于公司来说是好顾客?

Fader教授认为,最重要的顾客衡量标准就是顾客生命周期价值,即在品牌和顾客接触的整个周期中,顾客可能为品牌带来的价值。

基于这个衡量标准,公司需要从组织架构、产品开发到销售等各个层面进行“以顾客为中心”的策略转变。在公司组织架构上,多数公司之前都是围绕产品线来进行组织设计,而现在他们需要围绕顾客群来进行组织;在激励机制上,先前基于产品开发和销售情况制定薪水的模式也需要转为依据从某个顾客群体中获得了多少利润而定;同样在投资决策上,思考起点也转为“在某个群体中,我们能得到多少新利润”。

“这是非常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对于销售团队来说,之前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可能就是推动产品销售数量的上升,而现在他们则负责深入了解顾客关系,利用数据发现哪些是好的顾客,哪些不是。”

同时公司的营销决策也将引入顾客终身价值的衡量标准。

“每一次通过营销活动获得的新顾客中,有好顾客,也有差顾客。因此,我们需要记录每一次营销活动在获得好顾客上的效果,了解哪种营销活动带来更多好的顾客,最终依据他们带来的新顾客的价值,以及在老顾客中额外扩展的价值,作为是否进行此次营销活动的依据。”

Fader教授特别强调,为了更有效地衡量营销活动的效果以及具体顾客的终身价值估算,公司需要更加注重记录每个顾客和品牌接触的信息。

“现在公司常常只关注一个活动获得的新顾客的数量,而忽略了记录他们是在哪里、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活动获得的这些顾客,但实际上,这些数据非常重要。在此之后,他买的第一个产品是什么、他之后的购买频率是多少等等,通过他后续的品牌行为数据积累,我们就可以分辨出这位顾客的价值如何,最后再对照获得这位顾客的营销活动是什么,我们就知道各个营销活动的效果如何,之后便能做出聪明的决策。”

VPA比CPA更重要

在各个层面的转变之外,对顾客价值的获得和维护以及深挖也成为公司日常运营的首要任务。

“总的来说,‘以顾客为中心’的实际工作可以分为三大块:第一,获得顾客;第二,留住顾客;第三,尽可能地发掘顾客价值。之前,这三块内容只是公司许多任务中的‘之三’而已,而现在,它们是最重要、最优先的三个任务。”

Fader教授介绍,对于这三块任务的衡量标准也和以往不同,比如在获得顾客阶段,传统的衡量参数是单个顾客获取成本(Cost Per Acquisition,简称CPA),而现在更重要的是每个获取对象的价值(Value Per Acquisition,简称VPA),“不要告诉我每个顾客的获取成本是多少,而是告诉我VPA,因为只有知道了这个顾客的价值是多少,我才能确定愿意接受多少的CPA。”

同样在留住顾客的阶段,先前公司只关注顾客的整体保留率(Retention Rate)是多少,但Fader教授指出更有价值的不是整体保留率,而是每个不同价值的群体客户的保留率是多少;而在第三个阶段,最重要的数据是公司占据的顾客钱夹份额(Share of Wallet),“如果你是银行,钱夹份额是指顾客将多少钱存入银行,又有多大的比例是存到了你这里。”

“这些数据,公司不仅仅需要时刻保持追踪,而且应该列为最高优先级。从负责营销的人到整个公司,都需要保持关注。”

面对以上种种所需的改变,很多公司都会犹豫,“有些改变太大了,有些公司宁肯选择承担(不这么做)未来风险,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要改变的太多了。但实际上,根据不同公司所处的不同阶段,有的公司急需改变,而有的公司现在不需要这么做。”Fader教授告诉记者。

比如苹果和沃尔玛,对于前者,“以产品为中心”的策略非常成功地使它保持着高速的成长,而对于后者,大批量和低价策略也使其运营业绩非常漂亮,“他们做得非常好,直到现在的成长速度最终自然衰退前,他们可以不用考虑‘以顾客为中心’,他们惟一要做的,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一下‘以顾客为中心’的试验,测试一下效果并收集顾客的反应,作为一种事前的演练和学习。”

宝洁就是一个转变的例子。如果你在十年前问宝洁公司他们的顾客是谁,十有八九得到的答案是“零售商”而非普通的顾客,然而现在的数据追踪和分析技术,使得宝洁直接面对顾客成为可能,于是在2007年时,他们选择了一个消费群体——青少年少女,开始了一次名为“做女生(Being Girl)”的营销试验。他们选择了一系列产品投入这次活动,并专门设置了一个细分群体负责人,来全程跟踪活动的情况,并详细了解哪些产品线适合在这个细分群体中推出、顾客的反馈如何等。

回到开头的故事,Fader教授指出他并不认为Nordstrom的行为错误,相反它有着非常好的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而是在撇掉公关和口碑层面的考虑外,“以顾客为中心”要求“公司基于顾客对公司的价值大小,来决定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

股市庄家如何坐庄

发动机漏油是什么油

中医治疗血液

股市大年初几开业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1328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MBA关注互联网金融人才成雇佣市场新宠
下一篇: MBA关注周鸿祎选择什么样的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