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投资者希望能以聚集在银行门外举牌抗议的方式为自己讨个说法,但却迟迟未能获得解决。
集体维权
根据多位投资者的公开表态,其在工商银行(601398,股吧)购买的华融川镁矿业基金产品出现到期无法兑付的问题,该产品共涉及投资者超过100名投资者未能到期兑付本息,涉及金额达数亿元,兑付延期最长已有8个月。
6月9日,数十位投资者聚集在工商银行成都滨江支行门外旨在维权。然而,一周过去了,换来的依旧是等待。“此前,购买一期产品的已经在5月20日左右与银行进行过沟通。而后,在5月30日,又跟银行开了见面会,但不欢而散,无奈之下,就采取了这种方式。”投资者秦先生介绍说。
之所以无奈,很大原因在于银行的表态,“产品是在银行购买的,现在不能兑付,银行却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秦先生表示。根据工商银行方面对媒体的表态,该私募基金产品是由投资者和股权投资基金公司接洽的,甚至不属于工行正规代销产品。
这与购买产品时的情况形成很大出入。“产品是银行工作人员推荐的,出了问题却要我们找基金公司。”秦先生回忆到,“签订合同是在工行的办公室里,平台是银行搭建的,所有证据链都证明了事情并不是像银行所说的‘跟他们没关系’。”
据秦先生介绍,购买此款基金产品的投资者之前很多都在工商银行做过业务,例如购买理财产品等,彼此比较信任。“当时客户经理说有一款一年期基金理财产品,针对高端客户在小范围内部销售,购买金额200万起步,基于信任,我们在工行的理财经理办公室与银行客户经理和基金公司的客户经理一起签订了合同,并在工行客户经理的协助下,将钱打入基金公司在工行的账户。”秦先生坦言。
然而,也是基于这种信任,投资者却疏忽了其他方面,产品不能到期兑付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合同的几个文本里面根本没有工商银行。“当时工作人员拿了产品说明书,上面印有工行的资料,以及担保机构的介绍,以此来推销很容易让人感觉有工行做保障。”秦先生表示。
多方介入
如果一定要说持续的维权产生了效用的话,那么相关机构的介入可能是一个突破。“现在成都方面压力比较大,听说经侦部门和属地派出所均已介入。”秦先生介绍说,“深圳昕正华宇股权投资基金公司负责人上周五已经从深圳赶来,像是要与银行、公安部门一起组成工作组,于近日前往项目所在地(内蒙古)做相关的调查、核实。”
根据深圳市昕正华宇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最新发布的兑付事项公告,华融川镁矿业投资基金为两年期基金,含一年封闭期和一年延续期。因受国家整体经济大环境影响,呼和浩特市川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经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该公司及集团关联方正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全力盘活集团的所有资产,以争取尽快实现回购不办理延续手续客户手上的份额。
“如果项目是真实存在的,当然是好事,我们无非是再等一等,但如果是空壳公司,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还有就是设计资产处置,在购买产品时,有些人签了‘延续期’,没签字的是需要进行到期兑付的。”秦先生介绍说。对此,兑付事项公告也有阐述,“经回购方同意,我公司将授权第三方对项目方的资产进行部分处置,其全部的资产处置资金将优先抵偿到期未回购的投资份额”。
此外,兑付事项公告中还指出,对于华融川镁矿业投资基金与中邮证券有限公司于2012年8月16日正式签署《财务顾问协议》,协议中申明具有股权回购事项,该协议是真实有效的法律文件。但在签订该协议后,公司发现中邮证券有限公司并不具备矿业收购的资质和经营范围,因此公司主动放弃与中邮证券有限公司关于该项业务的回购合作。并于2012年10月,与知名矿业公司—中川国际矿业有限公司签署《收购合同》。对该项变更公司特此说明并澄清。
这难免令投资者心生质疑。“签约的时候,中邮证券是列在里面的,现在才告知投资者已解除合作,难道是想用延迟发布信息的方式降低相关责任?”秦先生很是不解。
厘清责任
目前看来,这场纠纷尚处僵持阶段,最终将由谁来担责还不得而知。
银行的问题在于,如果不是正规的代销产品,为何要采取“行内”签约的方式。“这个举证不难,可以通过银行监控,以及投资者提供的视频、录音等材料进行查询。”上海华荣律师事务所许峰律师称,“首先需要确定银行是否存在过错,例如违规销售、误导投资者以及夸大宣传等。”
“当然,如果不涉及违规操作,很难让银行去承担责任。”许峰补充道。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事实确如工行方面的表态,“并非银行代销产品”,那么,网点工作人员是否涉及违规也需查明。“理财师个人拉单的情况不是没有过,正规代销要由分行层面签署相关协议,不能只凭工作人员的口头介绍和承诺进行销售。”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表示。
投资者的疏忽在于,签订合同之时,没有仔细审阅。“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必须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对方是什么机构,产品的注册名称以及投资者是什么身份等等。”许峰表示,比如有没有回购条款,是合伙清算还是有限份额部分回购,这些都很重要。
基金公司方面,暂不论回购的“乱局”,至少应对项目所在行业的景气度作出判断,风险控制终究不能总以处置、变现为常态。“矿产行业的风险已经逐渐暴露,并进入到期高峰,考虑到整个矿业的金融环境已经开始恶化,不排除更多的案例将出现的可能性。”江赛春表示。
新金融记者 张晨曲
目前看来,这场纠纷尚处僵持阶段,最终将由谁来担责还不得而知。
(编辑:张掖)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1072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