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吸引眼球
大家好,我是园长~
今天来聊的是最近被讨论的很多的一只基金,原因是这只基金是由4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
它就是
工银领航三年持有基金
,四位基金经理分别是
杜洋
,
胡志利
,
谭冬寒
和
盛震山
。
新生事物总能引起非常多的讨论。我在公众号里一搜,满屏都在讨论“多基金经理”是不是真的有效?
大家有这个疑问很正常,因为现阶段中国的公募基金还是以单基金经理为主的模式。券商中国整理了相关的数据,目前全市场只有11只4位共管的基金产品,而且都不是一开始就设立了4人。
除了外部媒体之外,工银瑞信自己的视频号里,也体现出了受到关注的现象,和工银领航三年相关的视频点赞量普遍在300以上,而其他内容就寥寥无几了。
所以,很显然,这只由四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获得了市场非常大的关注。
02
美国的情况
但是,你知道吗,如果我们去看一看存续时间更长的美国市场的话,就会发现,多基金经理已经成为了主流。
20世纪90年代,个人基金经理管理着2/3的股票类基金;而到2016年,超过3/4的股票类基金都由2~5个基金经理管理。[1]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呢?
来自Patel and Sarkissian的论文"To Group or Not to Group?"给出了答案。
他们的研究表明,在样本期间(1992年至2010年),团队管理对所有基金投资目标的风险调整后回报都有积极影响。
考虑风险因素,由三个人管理的基金收益比由单独个体管理的基金收益高60个基点。这可以理解为风险调整回报中0.6%的增长。
换个角度来看,在年回报为5%的基金中投资1000美元,50年后其收益将为11467美元。回报率高于60个基本点的基金,或者说5.6%,将会产生15247美元的收益。[2]
研究还发现,团队规模对绩效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三名投资组合经理的团队工作对基金效益最大。这表明团队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但在团队规模过大时可能会面临协调困难和搭便车问题。
最后,团队管理的基金还表现出更低的换手率,并能够吸引更多的新资金流入。这说明团队管理能够提供更稳定的投资策略,并增加投资者对基金的信任和兴趣。
03
多样性红利
实际上,除了3/4的股权共同基金是由团队管理的之外,在科学和工程研究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90%发布的论文是由团队完成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60%的论文是合著的。专利中也有一半以上是由团队完成的。[3]
这背后又有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
斯科特·佩奇在他的著作《多样性红利》里,给出了他的研究观点。
多样性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解决问题,一个是做预测。一个多样性的团队特别适合解决复杂的问题,和对复杂的事物做出准确预测。
佩奇的理论可以用两个数学公式概括 ——
(1)群体能力 = 平均个人能力 + 多样性
(2)多样性 > 能力
用最简单的语言说,多样性的好处就是,三个臭皮匠,好过一个诸葛亮。
如果你对于这个结论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原书。
04
总是有效吗?
群体的智慧总是好使的吗?佩奇的理论认为,要产生多样性红利,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第一,这个问题必须得足够“难” —— 要难到没有一个人自己能够单独解决的程度。如果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事儿,强行搞多样性就是浪费人力。
从这一点来说,股票投资确实够难。符合条件。
第二,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得够格才行 —— 国际象棋棋手可以,但球迷不行。
很显然,基金经理这个群体的基本能力是很强的。这条也符合。
第三,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跟别人不一样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他独特的价值。
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其中的一个视角是,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四位基金经理擅长的行业。
数据来源:WIND
杜洋会做风格的大幅度切换,现阶段重仓在银行、地产和建筑装饰行业上;
胡志利偏大盘成长,偏好大消费和科技板块,目前重仓在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和医药上;
谭冬寒主要聚焦医药行业;
盛震山为价值风格,偏好低估值投资,但由于之前管理着专户,我们看不到公开的持仓数据。
从行业和风格角度来看,几位基金经理擅长的领域确实还比较多元。不过,除了盛震山之外,其他几位基金经理实际上都是工银瑞信基金内部培养的,相似性也并不会很低。
实际上,斯科特·佩奇还给出了判定多样性红利存在所需要的条件——信息、知识、启发法、表达方式和心理模型。
同样的,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原书。我们这里就不展开了,因为对于具体的方法,我们也并没有更多的内部视角,需要对个体进行更加深入的访谈,对组织进行更加全面的尽调,才可能有答案。
第四,群体的规模必须足够大。
对于一只基金来说,3-5个基金经理已经算是极限了。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关注,美国的基金行业和我们是不太一样的,基金经理通常就管理一只基金,两者深度绑定。同时,基金经理相互之间可以寻找配对合作。而我们的基金公司更多是自上而下的安排基金经理。
这在能动性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05
四位基金经理到底怎么样?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工银的这只多基金经理的基金产品,到底怎么样,值不值得买呢?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论文中的结论还是斯科特·佩奇的研究成果,都是基于整体来说的,具体到某一个组合能不能创造多样性,或者说在投资中能不能创造超额收益,并不是绝对的。
但我们还是可以来看一看几位基金经理的历史表现,简单做个参考。
数据来源:WIND
那么,仅从历史业绩来看,几位基金经理的表现是挺不错的,能够较大幅度跑赢沪深300指数。于此同时,几只产品的相关性还比较低,作为组合也能够起到很不错的平滑作用。
数据来源:WIND
06
讲到这里,你可能又会问了,这和买一个FOF有什么区别?或者说,买四个基金经理的四只产品有什么区别?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也来回答一下。
首先,将多样性红利和投资组合类比,会低估多样性红利。
这同样是斯科特·佩奇的结论。
他说:它们两者之间的效用是根本不同的。投资组合的逻辑是:基金经理在多样性股票中进行投资来赚取稳健的回报,这样可以对冲投资风险。
比如,老王是卖伞的,雨天生意好,晴天生意不好。小青是开洗衣店的,晴天生意好,雨天生意不好。如果他们各开各的,总有很多时候生意不好。但如果他们两情相悦,结了婚。那么无论晴天雨天,都有可以做的生意。
这就是投资组合,卖伞和洗衣服晾晒是有负相关的,将他们配置在一起,就能够起到平衡的作用。投资多样性会通过减少平均回报中的不确定性而得到价值。
但是,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团队,能表现得更好。
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投资组合的表现取决于平均值。而解决问题的团队表现取决于最优值。
事实上,如果成员能够分享想法,团队就能表现得更好。如果他们能改进最好的想法,或者将其与另一个想法相结合,他们甚至能超越最优水平。
其次,除了学术的结论之外,
单只基金的费用比FOF基金要低一些,比自己做组合更便于管理。
所以,总的来说,多基金经理模式还是值得关注的。
07
结论
在说结论之前,先问你一个问题:
你知道吗整个5月份,截止23号,全市场一共募集了多少新基金规模吗?
只有100多亿,这有多低呢?
先比较下今年前4个月的情况,新基金月度发行份额分别为450.5亿份、1658.5亿份、557.7亿份和657.2亿份。
再比较下去年同期的情况,是1625亿份,是今年的14倍。
所以,无论你的咖位有多大,在现在这个市场环境下,都很难获得大规模的认购,像上上周的泉果基金刚登峰,截止25号还不到20亿,中欧基金的蓝小康据说更低,其他的新基金的规模我们就不谈了,更加不行。
实际上,如果工银瑞信的这几位基金经理单独来发产品的话,也会面临同样的情况。
杜洋目前已经管理了8只基金,规模239亿元,在发新基金也说不过去了,是吧。
胡志利虽然规模不大,69亿元,但数量已经很多了,9只。
谭冬寒主要擅长做医药的投资,规模有过大起大落,现阶段单独发行的难度也是很高的。
盛震山之前主要是做专户的投资,最近几年的业绩不错,但知名度较低,单独发公募难度也很大。
而现在,他们结合起来,共同发一只基金,估计从募集规模上来说,会有1+1+1+1>4的可能性。
而与此同时,对美国多基金经理多年数据的研究表明,多基金经理制度确实有它的正面作用,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对我们来说,我们会密切跟踪工银瑞信基金在多基金经理制度上的布局,也会跟踪这只基金本身,先纳入观察池,从持仓角度再来看一看他们会具体如何操作,估计今年四季报和明年的年报出来的时候,我们会再写一篇文章。
好了,今天我就说那么多了,我们下周一见!
[1] [2] "To group or not to group? Evidence from mutual fund databases" Saurin Patel, Sergei Sarkissian,2017;
[3] 《多样性红利》斯科特·佩奇;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1072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