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开始,越来越多在倏忽间走红的基金经理,从默默无闻到规模百亿,只消一两个季度。
相较于2019年~2020年行情中,在公司推波助澜下,规模从新发爆款基金中扩张开来的成名基金经理。新一批蹿红的基金经理,网红属性更重。
最早媒体热衷于散播所谓“张坤粉丝”的话题,但其实相关微博话题一开始只是部分相关领域博主的造梗,后面确实张坤的持有人众多,部分参与到话题中。并不是张坤真的形成了粉丝效应,毕竟真正的IKUN最少要喜欢两年半以上。
基金经理拥有粉丝这样的议题符合了大众对于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因此才被彼时的媒体追逐。缺少了议题设置能力的小编们,正在成为流量的秃鹫。
回归主题,张坤、葛兰等在2019年以来的牛市中,规模膨胀到300亿以上的成名基金经理,路径基本大同小异。产品业绩不错得到渠道认可,公司的营销资源倾斜,加上行情配合,最终造就了C端投资者的哄抢。
在这个过程中,明星基金经理的号召力主要体现在得到了渠道认可,至于C端对基金经理本人有没有那么强的理解和认知,是要打个问号的。高位追涨千亿规模基金经理的投资者,有多少比例会打开哪怕一份基金季报认真阅读?我盲猜不超过10%。
事情在2021年初开始起变化,新走红的基金经理往往成长于另一条路径。
茅指数见顶崩塌后,整个市场一度惊慌失措。与此同时,中小市值开始系统性的走强,不少价值型基金经理在不同场合下表达了对中证500、中证1000的系统性看好。
但第一批走红的是所谓画线派基金经理,杨金金、刘畅畅两位新人产品净值四十五度震荡向上的走势,在成名基金经理们走下神坛之际,显得格外耀眼,引发市场哄抢。
杨金金的管理规模在2021年1季度结束还仅仅只有15亿,到了四季度,整体管理规模已经飞跃至121亿。这个过程中,交银对产品的限购和打开交织,只在四季度给杨金金发了一个规模不大的产品。主要的规模增长,还是来自于资金对原有产品的申购。
刘畅畅在下半年新发了两只产品,规模的增长就更加极端,从一季度的4个亿暴涨至年末的178亿。
回头审视杨金金和刘畅畅的走红,一条新的基金经理走红路径初见雏形:
基金经理业绩不错——买方调研+卖方报告及时跟进——专业媒体蜂拥报道(投顾组合连续调入组合)——较为专业的C端投资者也开始买入。
与过去成名基金经理从渠道端的走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2022年的大熊市中,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2022年第一个走红的基金经理是刘晓,如果说2021年还只是茅指数的溃败,那么2022年就堪称赛道型基金的崩塌。在一季度接连遭遇黑天鹅之后,市场开始追求均衡稳健的产品,刘晓顺势脱颖而出。在二季度管理规模直接暴增60亿,刘晓自己说路演都接不过来。
除了均衡配置,轮动能力和对周期行业有深度理解的基金经理也开始被市场认可。周智硕凭借着煤炭和光伏的两开花,赢得了不少机构的青睐。董辰的华泰柏瑞富利更是净值美如画,在油运和黄金两个市场关注度较低的行业上取得超额。周海栋作为资深周期基金经理,长期业绩在这一年跑到了市场前面。
最大的赢家可能还是招商基金的朱红裕,闪转腾挪之下,净值一路飙涨,几次路演的纪要也是引得市场洛阳纸贵。连带着招商基金的主动权益条线,似乎都生机焕发了起来。
总结2022年这些单季度规模暴涨50亿以上的基金经理,可以看到,这种业绩+调研/研报+自媒体自来水的走红路径愈加清晰。
进一步探讨这种基金经理新走红路径的内在逻辑,其实还是离不开财富管理模式的转型。传统明星基金经理的大规模有赖于银行、券商等传统渠道的卖力营销新基金。新网红基金经理的走红路径,则更加依赖于线上销售持营产品,是一种更加贴近网红经济模式的走红。
说当初张坤有粉丝,其实是假话。但今天不少凭借内容和价值观出圈的基金经理,是真的在财富管理从业者中有拥趸的,我朋友圈不少渠道经理是真的会为丘栋荣、交银系这样的基金经理自发摇旗呐喊。
这让我想到了前两年化妆品在小红书打造网红国潮的那么一股子趋势,其中有很多相似性,当然公募基金并不是消费品,有很多特殊性,我总结了概括了一下,一只公募基金要成为网红,需要的要素。
1、产品
完美日记、花西子最早能走红,也是在产品上确实有过人之处,颜值这块拿捏的死死的。回头看这批走红的产品,都是净值和投资框架很拿得出手的。产品力过硬是走红的前提,强行捧是捧不红的。
2、爆文
完美日记当年圈养1.5万名KOC的故事一度在消费品vc圈成为美谈,他们的套路可太深了,有假装消费者发使用体验,还有假装提问,广告藏在高赞回复里。在财富管理进入投顾时代后,“顾”渐渐成为核心矛盾,内容又是“顾”的核心问题。打通投资和广大投顾们的信息渠道,会成为基金经理走红的有效路径。至于如何在支付宝、天天等大平台的内容区整活,就考验的是基金公司电商渠道的网感了。
更重要的是,营销的窗口几乎是转瞬即逝,敏锐的感知产品的市场温度,是爆文的关键所在。业绩可以细水长流,营销讲究的就是timing。
3、标签
网络的注意力太涣散了,一款产品没有清晰的标签,很快就会被淹没。看这批走红的基金经理,基本没有管理基金时长超过5年的,然后是被市场打上标签的。管理基金太久了,就失去了想象空间,很难再重新贴标签走红。准确的给基金经理贴上对应其特质和符合市场偏好的标签,也是走红的关键之一。
财富管理的变局之下,未来恐怕会有更多的基金经理是先从网上红起来,传统渠道也会更加重视线上的营销。
不会当网红的基金经理,要吃亏。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1071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