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
我们常说,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在我们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如果有一段当兵的经历,那一定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在部队这个大学校里,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锻炼了我们的身体,磨砺了我们的意志,还为我们退伍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学到了技能。本文作者董宝渝是一位基建工程兵61支队的子弟,现为重庆钢铁研究院钳工技师的他,发自内心地说:“61支队,是我技术的摇篮。”
我在1987年初离开61支队,调入重庆钢铁研究所工作。2001年初因为科研体制改革,所有科研院所从事业单位剥离。这一年我正式退休。退休后由于所里科研生产需要,返聘我继续留所工作。一直到2019年8月离岗回家带外孙。
▲当年由基建工程兵61支队参与建设的潘家口工程
由于酷爱机械维修和机械制造及创新,几十年来自己在生产和科研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努力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数十项。
取得这些成绩,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从小就生活在61支队,被那强大的技术氛围耳濡目染所打下的基础。
小学时有一天课间操结束后,一位同学指着家属区正在建造的蓄水塔说,你看那位在半空中焊接的就是我爸爸。我瞬间被震惊,高高的蓄水塔上,一位焊工系着安全带倒挂在空中,对蓄水塔的钢制水罐进行焊接。那一刻,我觉得他爸爸是世界上最勇敢,最伟大的人。2021年夏天,这位在四川绵阳军干所的技师叔叔来西安旅游,我到酒店去看望了我儿时的偶像。
我家楼下住着61支队最顶尖的八级钳工吴锡康伯伯,他家老三是我同学。有一天我到他家去玩,一进门就见他家的写字台上,排着一大溜大小不一的闹钟,滴滴嗒嗒叮叮当当像钟表店似的。我问同学,你们家怎么这么多闹钟?同学回答说,这是我爸爸在外边捡回来修好了的闹钟。
我当时一下子敬佩得五体投地,他爸爸太厉害了。1986年我到广西隆林天生桥工地,去修配厂看望了吴伯伯,那时他已年逾70,61支队仍然将这位技术大师留用在部队。
同桌的一位女同学,在小学刚学习几何的时候,老师要求每个人准备一把圆规。我们的圆规,都是在街上文具店买的。可这位同学的圆规特别的新颖,除了有定尺寸和微调的功能以外,圆规通身都是发蓝光的状态。和我们镀铬的完全不一样。我问同学,你这圆规在哪儿买的?这位同学骄傲地说,这是我爸爸给我做的。我接过她递过来的圆规,拿在手上爱不释手。心中倏然升起一股无法言表的钦佩之情。这位女同学的爸爸也是一位八级钳工。
除此之外,父亲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巨大。61支队组建之前,父亲曾担任过局里修配厂的书记。后来在建造映秀湾电站的时候,父亲负责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每到假期,基本上都要带我到映秀湾工地去住上一段时间。让我了解整个工程的过程,体验具体施工的场面。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个过程,对我产生了深深的非常重大的影响。
修建映秀湾电站的时候,61支队的装备,在当时已经相当的先进。掘进机是日本进口的两台组合台式风钻,混凝土搅拌楼是日本进口的全自动混凝土搅拌装置。进引水隧道装卸渣料的,是英国进口的双向自卸汽车。战士将车的尾部朝前开进隧道,在工作面装好渣料以后,然后转身操作汽车,正面开出隧道。搞开挖基础工作的运渣车,是法国进口的12吨贝尔利自卸汽车。此型柴油车可以在成都到都江堰的公路上,轻松超越华沙小轿车。成为当时成都地区汽车运输一个亮点。
我曾多次随着父亲,戴着安全帽进入引水隧道和发电机安装的施工现场。父亲的意思是,让我看看这些先进的施工设备,看看战士们艰苦的工作环境 ,以及水电站建设的艰难和伟大。
家属区旁边有一座61支队的设备库,里面存放着许多报废的和封存的机械设备。我和小伙伴们经常钻进去在这些设备中间捉迷藏。这些设备有小蒸汽火车头,挖掘机,推土机,报废的各型吊车,机床。在玩耍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这些设备基本的了解。
楼下一位阿姨文革期间从映秀工地调到设备库工作。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测绘贝尔利汽车的易损零件,然后制好图送往上海进行加工。我到他们的工作室去看过,一大屋子工程师、技术员、绘图员在绘图板上用绘图仪器制图,忙得不亦乐乎。
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而换来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民经济比较落后。好多的加工设备无法购买。61支队修配厂,当时自己设计加工了一批机械加工机床。这其中有车床、铣床等等。机床的床身上赫然铸造着“中国人民解放军650部队制造”。让人看了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这就是技术对我的影响, 也是对我的震撼。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没有技术,没有很好的先进技术,要搞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立下一个必须要当一名技术工人的理想,以我儿时的偶像为榜样,要在实践中认真刻苦地学习,用学到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服务。
2003年,所里接受了一批某新型战机的航空管科研生产任务。产品出来后检验成了问题。当时只有到最近的成都去检验。路途远费用高且时间不允许。
在研讨会上,我提出自己设计制造。得到领导支持。三个月后自己和团队就完成了此特殊管材探测检验设备。及时地投入到了科研生产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
当然这只是几十年来工作中的一个插曲 。每当工作中遇见了困难,我都会想到61支队,想到在部队工作的点点滴滴。想到我儿时崇拜的部队技术大师的榜样。每当这时我就会获得巨大的力量。也可以说,61支队就是我的技术摇篮。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1062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