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地人眼中的许昌
---“小孟说家乡”系列文创宣传作品之十七
前言
在河南,有这样的一座城市。
它,地处中原腹地,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这本书中最为厚重辉煌的一页,拥有史前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等独具特色的闪光点。《三国演义》120回故事中有52回发生在这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里,关羽夜读《春秋》在这里、“青梅煮酒论英雄”在这里......
汉风魏韵,威武恢宏。
它,在山水、旅游资源方面真的没有什么先天优势,但通过几代人的齐心协力,硬是凭着一股奋斗精神,拼来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一系列荣誉。
水润莲城,魅力无穷。
是的,这座城市的名字就是许昌。
下面,就请广大的网友们跟随我的文笔,走进这个处处充满了传奇的地方---
(上部)
在《小孟说家乡》第13集《一则固始新闻留下的记忆》一文中,我专门提到了二十多年前自己在许昌上学时,当地人民在水资源极不丰裕的条件下,打造出美丽江南风景的历史记述。文章发表后不久,当年我毕业学校里的老校长,一个引导我从懵懂少年走向文学创作道路的人,专门给我发来微信。他激动的告诉我:“孟军,许昌现在更是一座‘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中原水城,以后要是再过来,老师一定带你看看更加美丽的新许昌!”微信中短短的几句话,我老师那种身为许昌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溢于言表。
回眸二十多年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所以,我决定将《小孟说家乡》作品的创作文笔放在我的第二故乡--许昌之中。因为在笔者的心中,这里虽然不是自己的出生地,但这里是我进学求知几年的地方,难忘的青春时光最值得回味......
1993年的许昌,大街小巷里正在和全国各地一样,流行着一首神曲,那就是李春波的《小芳》。那个时候和我一样的学生可没有现在的小青年们玩得花哨,不要说什么QQ、微信、直播,电子游戏也不是很好玩。记得我们在上学时候的业余生活,除了日常普通的体育运动之外,也就是弄个随身听,放几盘磁带听听流行歌曲了。而我,更喜欢在周末的时候,骑着从老师那里借来的自行车,在许昌周边地区骑行闲逛,骑着这叮当响的破车儿,我走遍了许昌当时面积不大的市区,游览了文峰塔、春秋楼、霸陵桥、西湖公园、护城河等景点,还去过禹州、临颍、长葛等地。正因为如此,对当地风土人情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在我的记忆中,当时的许昌人不像我家乡信阳这边对吃那么讲究,凡是来了客人不搞个堆桌满碗仿佛就对不住人似的。
在许昌,几个好友约到一起,油炸花生米、凉拌猪头肉、拌个黄瓜、切盘牛肉,就可以“怼”(许昌方言)好几瓶烧酒。
许昌人喝酒,可以不需要热炒炖菜,但对那精美凉菜却是格外情有独钟,在当地的大小饭店里,这些诸如莲菜、豆腐卷、面筋、凉皮、松花变蛋、芹菜香干等眼花缭乱的凉菜在柜台上一字排开,装盘时再淋上点当地的优质小磨香油,那真是扑鼻的喷香啊,让你马上就会胃口大开。
还有羊肉汤、五香烧鸡、酱牛肉、卤驴肉,以及其他地方很少见的烧腐竹,让你也是过口不忘、拍手叫好。
虽然许昌菜没有信阳菜那样在河南出名,但面食制作却堪称一绝,焖面、蒸面、卤面、炒面、烩面、炝锅面、捞面条、砂锅面、烙馍卷菜、火烧夹饼,花样繁多、百“面”齐放,让您过口难忘。
为什么许昌面好吃呢?这与当地是我国最优质小麦产区有着很大的关系,许昌小麦做出来的面食要比很多地方的面筋道、耐嚼。在许昌的美食中间,有三样美味儿最让我难忘,这三种美食都与面有关。
第一个是烙馍
,许昌的烙馍有一种特别的口感,嚼在嘴里是肉津津的。在我的家乡信阳,有一种薄饼馍与这种烙馍做法差不多。在许昌,人们用烙馍卷黄瓜丝、土豆丝、豆芽、大葱丝等凉菜,也用烙馍卷种种炒菜来吃。
第二个是捞面条
,在信阳,人们往往只在夏天吃捞面,是把豆角肉丝、番茄鸡蛋、绿豆芽炒韭菜与白面条拌在一起吃。而在许昌,老百姓则是一年四季都要吃捞面条,在提前下好白皮面的同时,制作五花八门的“臊子”,较为讲究的是用炸酱和切好的肉(鸡)丁、豆腐丁、茄瓜丁、胡萝卜丁、冬瓜丁、火腿丁等熬制出来,稍微勾芡一下,然后往面条上一浇、一拌,再配上个大蒜头或大葱段,那真是无上的美味儿啊,用许昌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乖乖,这捞面条怼一大碗,真得劲呐!”在许昌的大小城乡,你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老百姓这样在晌午十分,端着一大碗捞面条蹲在自家门口,一边与邻居说笑,一边大口吃面,也是一道民俗风景线。
第三个是炒面
,在今天的省会郑州,襄县焖面已经赢得了食客们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对于很多工薪族来说,是目前比较流行、很接地气的美食儿。但在二十多年前的时候,许昌人更喜欢制作一种老式炒面条,就是先用肉段、芹菜段、黄豆芽、辣椒、大葱花一起爆炒,然后再用铁锅生炒面条,这种炒面对火候的掌握技术非常高,加上又费时又耗油,所以制作工艺逐渐被饭店厨师所抛弃。二十多年后,当我再想到许昌的大小饭店里寻找这种老味道,已经是很难很难了。记得当年,“炒面蛋汤加啤酒”,可是许昌人绝配的美食组合儿,除了上面提到的这老式炒面,还有鸡蛋汤,汤里有蛋花、番茄、白蘑菇、金针菇、紫菜,还有腐竹段儿,放上点葱花、香菜来点缀。食客们一口面、一杯啤酒、一口汤,好生惬意、过瘾。
当然,对于许昌的记忆不至于在舌尖上的美好,还有一些不好的印象......
在我的记忆之中,当时许昌的社会治安真的不算是太好。那时的许昌流行一句让人蒙羞的话,那就是:“要想光、到许昌。”107国道经过许昌,车匪路霸在当地很猖獗,恶性案件频繁发生,长途货车或客车司机路过许昌,都有一种胆战心惊的感觉。九十年代的中后期,一些黑恶势力团伙曾经在这里横行霸道,成为影响地方发展的一股负能量浊流。当然,后来这些黑恶团伙也都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那时候的“胖东来”老板于东来还没有大名鼎鼎,只是一个靠着烟酒生意支撑的个体户。1998年的3月,他的望月楼宾馆及“胖东来烟酒公司”被几个不法分子付之一炬,8人命赴黄泉,当时这件事情不仅在许昌震惊街巷、妇孺皆知,更是被省内许多报纸报道。记得我在家中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还替损失严重的于东来捏了一把汗,感慨这个老板以后还怎么活下去呀!谁知道,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二十多年后我再到许昌,没有想到的是“胖东来”的大小招牌已经是遍地开花了,“到许昌,必逛胖东来”,也成为了许多外地人的必选行动之一。
在我的记忆之中,当时的许昌环境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
第一个是“水黑”:记得有一次我骑车从107国道张潘路口向东南方向走,突然在一片麦田中看到河流和依稀可见的皑皑积雪,看惯了许昌郊区平坦麦田的我是格外兴奋,急忙向着那个地方飞奔,等骑到之后,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河流确实是河流,但是之前映入我眼帘的“积雪”并不是雪,而是这条叫清潩河的河中堤坝上堆积如山的白色泡沫。只见河水是黑褐色的,刺鼻的臭味让人难以接近。后来,在与老百姓的交谈中了解到,当时许昌的乡镇企业比较发达,诸如造纸业等重度污染的工厂也很多,加上流经市区的河流本来就少,怎么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呢?所以,水黑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二个是“路黑”:当时郸禹铁路从市区经过,这条窄轨铁路与老107国道交叉处东侧设有一个火车站,开行一种特别有个性的小火车(现在已经停运)运输煤炭及其它货物。107国道与311国道也是从市中心经过,那满载着煤炭的蓝色解放141卡车川流不息,这卡车和小火车路过市区时候遗留下许多的煤块,把市区路面弄的黑乎乎的,路面上只要一刮风,就会是煤灰飞扬。回忆起当时,你要是从107国道市区段骑车跑个来回,回家时候你再看看自己的脸和手,都会有黑黝黝的煤灰印记。
第三个是“天灰”:那个时候我有一种非常深刻的印象,无论是我骑行在市郊的东西南北,都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工厂烟囱,那一股股的黑烟或白烟甚至是还有绿烟,疯狂的向天空逃窜,将整个上空都笼罩在一片灰茫茫之中。所以,那时在许昌市区和近郊,你如果想看到蓝天,几乎成为一种渴望。
在我的记忆之中,当时的许昌交通出行也不是很方便。虽然有京广铁路贯穿南北,南下从许昌坐火车回到信阳需要4个多小时,而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北上,因为那时候笔者的一帮好友同学都在郑州上学,唯独留下我一个独守许昌。每逢周末的时候,我都常常去郑州找这帮家伙们玩耍。那时候的107国道路况不太好,道路狭窄且车流量大,如果不堵车几乎需要2个多小时到郑州,要是遇上堵车就没个准。我时常乘坐一列从我家乡信阳始发路过许昌到郑州的绿皮慢车,它的名字叫507,相信和我一个年龄段的许多河南学子,一定听说过这趟车的大名,这趟火车之所以大名鼎鼎,并不是有什么舒适之处,而是因为它真的慢啊。507慢车从信阳到郑州,不仅沿路所有的县市车站都要停靠,甚至是连两个城市之间的乡镇小站都要停靠,从许昌到郑州不到一百公里,你要是坐这趟车需要整整半天时间。这是那时候的南北交通,而东西方向过境许昌的311国道,由于拉煤车辆的超负荷运行,西到襄县、东至鄢陵的路面全部是坑洼不平的。还有前面我提到过的郸禹铁路小火车,也是又破又旧,不过由于票价便宜,当时也吸引了不少人坐着火车去郸城。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扬起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地处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上的许昌,虽然经济在河南还算是比较靠前的,但也正处在如何更快发展的十字路口关键期。两年后的1994年9月,面对周边地区如火如荼的奔跑态势,当时许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再也坐不住了,一场“解放思想、树立崭新发展观”的大讨论活动,在汉魏故都自上而下的推行开来。我那时候是个二十出头的小青年,只关心诸如刘德华、张学友又出了什么影片或歌曲的话题,但是从学校报栏里面的《许昌日报》和许昌籍老师、同学们点点滴滴的交谈中,也对这一至今影响许都发展大事件记忆犹新......
不知道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是否还记得1994年在央视播出的《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在许昌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时间段里,此剧意外的成为了当地许多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大家热议这部电视剧,并不是因为它展示了以许昌为代表的三国文化,魏都脚下的人们,痛心疾首的话题却是:为什么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带火的却是河北涿州、江苏无锡?咱许昌连个边都没有摸到?
而当许昌的干部们从距离当地不远的临颍、漯河参观归来之后,看到别人家大小企业那你追我赶的火热劲头之时,“大许昌”干部的心再一次被深深刺痛了:
“不要说什么学习张家港了,那离俺们远的很!这漯河、临颍距离咱们这么近,原来还都是咱许昌管辖的地方,现在凭啥都能发展的这么好!”
“咱许昌专区当年在河南也是屈指一数的,现在越划越小。许昌再不发展,马上就划没有了!”
在我的记忆中,正是二十多年前这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活动,让许昌人从骄傲自满中清醒起来,从固步自封中解放出来,从“老、满、稳、怨”的陈旧观念中跳跃开来。了解到自己与周边地区的巨大差距后,许昌人再也不沉浸在“许昌专区”的优越感中,而是俯下身子虚心向别的地方去学习。
虽然当时的许昌确实落后了,但是不要忘记,人家脚下可是有着厚重三国文化底蕴的土地!
二十多年,只不过是弹指挥间的一瞬间。现在,当我再次站在许昌的土地上,那天翻地覆的变化简直是令人咋舌的。许昌,当年因“脏乱差”而被老百姓调侃称为的“许脏”,一步一步却发展变为河南最迷人的一处地方。
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比二十多年间许昌最大的变化就是---“水”!
前面我说过,二十多年前的许昌,流经市区的几条河流都被严重污染了。那个时候的许都,水资源又匮乏到什么程度呢?主要水源只有市中心的小西湖和来自西部襄城县的引水渠。但是由于襄城县又在1986年被划给了平顶山市,所以在使用水源方面,没有水的尴尬是别的地方体会不到的。据《许昌市水利志》记载,上世纪80、90年代,许昌市年均缺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全市人均用水量占全省人均用水量的一半,占全国人均用水量的十分之一,许昌被列为全国严重缺水的40座城市之一。我在许昌上学时候的1995年间,就是该市水资源最为紧张的一年,当年的实际日供水能力为6.4万立方米,我记得那时候喝许昌的水,有一种怪怪的咸涩味,这与我家乡信阳甘甜的水形成鲜明对比。而另一个更鲜明的对比则是,为许昌输送水源的襄城县却拥有北汝河、颍河两条大河,水资源是非常的丰富。没有了水资源,不仅仅是为老百姓带来了生活的不便,更为重要的是,许多通过许昌政府官员千辛万苦招商引资争取过来的大项目,客商一考察发现这个致命的硬伤,转身就驱车去了几十公里之外的漯河、平顶山等地。所以,许昌政府痛定思痛、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襄城县要过来。
1997年8月25日,对于许昌人来说 ,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经过许昌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与奔走呼号,经国务院批准襄城县又划归许昌市管辖。对于一个“干渴之城”来说,此事可以浓墨重彩的写入许昌的发展史之中。正因为缺水,所以许昌人对于“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有一种别人体会不到的眷念。襄城县回归则标志着许昌“水”发展变化的一个新起点---
1997年底,许昌市开始了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步伐。
1998年10月14日,随着时任市委书记的孔玉芳同志一声令下,我前提到的那条清潩河的治污工程拉开了大幕,这也标志着许昌这座水资源被严重污染的城市,向污水治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99年,许昌市又启动了运粮河的整治与绿化,并且同步开始了清泥河两岸的绿化。
2001年3月,许昌市把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作为与当时的“创三城”活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部署。也就是在这一年,一大批对水资源有着致命影响的重度污染造纸厂被当地政府咬紧牙关、忍痛关停。
2002年,许昌的“碧水蓝天”工程进入了实质性的推进阶段。这一年,政府一口气取缔了小造纸、小化工等污染企业422家。水源地保护取得阶段性进展,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而另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则是,“三纵三横”水系工程也上马了。
2004年,政府又完成了市区污水管网环通工程,堵住了市区流向河流的“污水龙头”。
2007年,许扶运河公园建成开放,市区运粮河等5条内河得到了集中整治。
2008年,瑞贝卡污水净化工程、许昌县尚集污水处理厂、长葛市城南污水处理厂、长葛市白寨制革园和一林纸业深度治理工程等项目继续得以推进。加快中水回用工程和污水配套管网建设不断推进。这一年,许扶运河游园、南湖游园也建成投用。
2009年,天宝河游园、学院河游园建成开放。
2011年,市政府再次强力推进清潩河流域的综合整治。同年,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和中线工程许昌段建设工作也紧锣密鼓的展开。
2012年,那个曾经让我在上学时候流连忘返的西湖公园改造项目也竣工投用了。同时,启动了清潩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
2013年,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水系连通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三大水利项目在许昌大地上又被谋划实施。就在这一年,许昌因为“水”文章做得出彩,实现了双喜临门:获得了国家节水型城市、河南省宜居城市称号。
2014年,对于许昌的“水”工程来说,一个最为重要、具有历史标志性的工作就是,这一年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加快“五湖”、“四海”、“三川”建设步伐,扎实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之后,许昌人紧紧抓住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南水北调建成通水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长江水、淮河水、黄河水三水互补的水资源优势,“三年任务两年成”,实施了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泛舟河上、环游古城”成为了美好现实!
2016年,“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继续得到了扩大,护城河环通二期等20个水生态文明类项目得以实施,建设推进北护城河和西湖公园提升工程、小洪河城区段治理工程、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以鹿鸣湖、秋湖湿地开发为标志,五湖三河两岸周边综合开发上马进行。
2019年,许昌市又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的号角吹响。
谈起许昌的“水”,还必须有一个关联的话题,那就是“莲”:许昌有着“莲城”的美誉,它的市区及近郊虽然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地区,但是令人惊叹的是,在魏都的很多地方,成片的荷叶莲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许昌人对莲花也有一种情有独钟的爱恋,记得我在上学时候几次观看大型文艺汇演,文艺节目的压轴戏都是荷花舞。在襄城县没有回归许昌的时候,虽然许昌的水面不多,但那时漫步市区的护城河岸边,却是与流经市区被严重污染的其它河流形成天壤之别的一番景致:垂柳溢绿、青莲曼舞,真的是一副江南风景,春风沉醉的画面深深地烙在我的内心深处。荷花需要水,莲若成景必需要大面积的水面。现在的“莲城”若是没有水面,那也只是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而今的许昌市,城区面积早已大大的超出我上学时候的规模。
但令人欣慰的是,许昌在城市建设时往往也都高起点规划、前瞻性建设,将水、莲、渠、湖巧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座曾经水资源缺乏的城市现在却能够到处是青莲白荷的景色,确实是令人惊叹称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许昌堪为一个人工建设出来的北国江南!
一个曾经的干渴之城,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韵!而从水的变化上可以看出许昌人那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面貌:
首先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劲。
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许昌人始终没有放弃对“水”文章的运作,从一开始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到忍痛关停纳税大户排污企业,从简单的治理河道污水到建立高效完善的综合治污体系,从“三纵三横”水系工程上马到南水北调“大水利”项目的重大决策实施,许都脚下的历届市委、政府领导们,也都把做活、做实、做好“水”作为顺应百姓民意的头等大事来抓,关于“水”的决策有蓝图规划,关于“水”的政策不停地出台、实施,关于“水”的工程年年都开工建设,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扎稳打,所以才有后来“人工江南”的治水奇迹。
其次是“当机立断”的“抢”劲。
无论是二十多前的“抢”来襄县,引入活水到市区,还是后来的南水北调工程,许昌人都能够“抢”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的向上争取政策,充分用足、用活上级给予的各种政策,充分发挥“水”给当地带来的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群策群力确保因“水”而落地的各种项目顺利推进,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可贵的资源和动力。
最后是“人心齐、泰山移”的“拼”劲。
如果大家有机会到许昌的新区看一看,那满载着碧莲的河流与湖泊好多并非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挖掘出来的!在“水”的建设方面,许昌从政府到百姓都是形成了高度共识的,那就是要团结一心干大事,一个城市有了“水”,农业才能兴、工业才能旺、城市之中才会有神韵!而在“水”之大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许昌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率先建成了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其实,在河南,有山有水的城市多了去了,但是你要是到许昌看看,就会惊讶的发现当地真的是一个在山水方面优势并不突出的地方,就它的市区而言,自然形成的河流、湖面并不多,近郊更是没有山脉(禹州、襄县除外),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区,魏都能够在河南率先创建这两项来之不易的荣誉,确实是很不容易的,这背后凝聚的是几届许昌市领导的为民情怀,更是二十多年来许昌人民拼搏干大事的结果。站在一个外地人的角度上看待这个问题,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许昌人的这种亲水情结和“蛮拼”精神感动了人们。
总之,谈及许昌关于“水”的话题,我有一个比喻不知道是否恰当,那就是当地政府和百姓,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一样,一届接着一届干,都在这个赛场上摇旗呐喊,才有了今天许都的水之魅!
(未完待续)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简介:孟军,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其文章曾经获得河南省网络媒体协会“五个一百”正能量精品,发表过《罗荣桓元帅史铭》、《焦裕禄诗传》、《徐向前元帅与大别山扶贫的往事》、《一代廉吏--固始祝庆藩》等作品。近年来,作者以大别山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为主题创作了大量文章,被授予“固始旅游宣传突出贡献奖”。其作品获得过固始首届优质农产品文创大赛二等奖、“大美固始·百花齐放”文艺选拔赛三等奖、“固税杯”庆祝建党100周年征文大赛三等奖。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1056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