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定利率调整,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朋友圈这样的宣传肯定不陌生。
实际中主要以销售储蓄型产品为主,比如增额寿,年金险,像重疾这类保障型的则很少。
储蓄型的保险最近一年很热卖,整个大环境不好,老百姓不敢消费,对未来充满担忧,当下最要紧的就是守住财富,尽可能的让钱保值增值。
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辛苦挣来的钱,首先要做的就是防止生活被改变,比如一场大病花掉几十万。
当然,这里不单指的是生病、意外,还有失业,还有精神上的抑郁。
懂金融的朋友都知道,任何无风险的投资理财都不可能跑过通货膨胀,
上面也不允许这样的情况,肯定要想尽办法鼓励大家出来消费,带动经济。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一直强调,做理财投资的前提是先做好保障,按需求优先级来说,一定是保障优先。
既然现在要涨价了,有必要跟大家详细说一下。
对保险公司来说,每卖出一份保险,就对应着一笔赔款或者现金价值,
这些都是保险公司的“负债”。
为了确保还得起债,监管要求保险公司提取一部分资金,这就是责任准备金。
如果今天买完保险,明天就赔钱,那很简单,负债有多少,准备多少钱就行了。
但对于重疾险、寿险这些长期险而言,“还债”一般发生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想要知道当下要准备多少钱,就要用一个投资利率进行折现,这就是评估利率。
举个例子:
30 年后某款保险要赔付 50 万元,如果按照每年 3.5% 的利率折现,保险公司当下只需要准备 17.8(50/1.035^30)万元 ,靠着投资就能补充剩余的 32.2 万元。
在负债确定的情况下,责任准备金和评估利率呈反向关系:
评估利率降低,保险公司就要增加责任准备金,否则就可能出现偿付能力不足。
具体涨价多少呢?
成人重疾险平均涨幅 9%~20%,少儿重疾险平均涨幅 25%~30%
以 30 岁女性为例,现在买 50 万保额保终身,要 5 千元左右,涨价后每年要多花 450~1000 块。所以涨价前买,30 年下来最高能省 3 万块。
既然要涨价,现在提前买就能省钱,就赚到了。
但我不这样认为,买一件商品首先是有需求。
这个需求不是别人给的,不是从众的,是自己意识到风险,需要保险这个工具来解决。
加上这些年的经验,见到太多人匆忙买完,然后第二年后悔又退掉,结果保费打了水漂。
所以接下来我要讲的是重疾险的底层逻辑,是你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干货知识。
为什么要买重疾?
内容可能有点长,建议先收藏,需要了解重疾或咨询产品,可加豆哥微信:doubao881
1、
首先,我们要想清楚为什么要买重疾险,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很多人是不太清楚的,大概是看病报销,弥补损失,守护健康,甚至还有返本理财的想法,是比较杂乱的。
重疾险的本质是弥补收入损失,简单来说就是生病了,不能工作了,但生活还要继续,家庭支出不能停,那么重疾险理赔的几十万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有的人就说了,重疾险动则上万,而百万医疗险只要几百块,且重疾险概率低,用不到,不划算。
重点来了!
百万医疗险是能解决部分医疗费用,但只能解决那些直接的医疗费用。
也就是发生在医院的、有发票的费用,有的产品还限定只能报销医保范围内的费用。
请仔细想想,真发生大病,这些所谓的直接费用是大头吗?
但凡你有正常工作,有职工医保,直接医疗费用绝不至于让家庭崩塌。
真正无法承受的,是那些开不出发票的间接费用:
包括收入损失,康复费用,长期护理费用,特殊医疗资源,海外医疗的费用等等。
当然,有些高端医疗险能解决上述费用,但高端医疗每年价格也是几万起。
2、
我现在还年轻,用不到重疾,等年龄大了再买
健康保障非常核心的一点,就是保障不能中断。
还是先说医疗险,其实惠民保(几十块),百万医疗险(几百块)都属于医疗险,
但很多人没注意到,百万医疗险多是一年期的短期保险,并不真正保证续保,尤其是惠民保,已经有很多地方第二年无法续保,且条款责任变化大。
有些公司承诺不因健康原因而不让续保,但却不告诉你,假如产品停售了,就无法续保。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2021年5月1日起,银保监正式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新规规定,1年期及以下的短期健康险,一律不允许再出现“保证续保”的表述。
什么情况下才逼得监管这样出手?
不就是误导严重,市面上的百万医疗险说停售就停售,保险公司为了跑马圈地,把客户当成流量和韭菜。
对于客户来说,我们来分析一下5年后的情况:
此时身体健康亮黄灯,医疗险停售没了保障,转而去买其他产品,健康条件不通过,瞬间就成了裸奔。
但假如配置了重疾,产品停售也是不影响续保的。
3、
价格难以负担
百万医疗险是短期险,保费每年一涨或几年一涨。
你现在年轻,交的保费低,你觉得很划算。
但你想过没有,你现在生病的概率也低,交这点保费正好对应你当下的风险。
等到你步入中老年,想买也买不起了,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我现在交的保费是为年纪大了准备的,
错!
今年交的保费,就是用来承担今年的风险。至于明年,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重疾险就不一样,现在觉得比医疗险贵,但每年保费是固定的。
年轻时挣得多,生病概率低,就适当多交点,年纪大了,收入减少或没有了,而正好又是需要保险的时候。此时利用年轻时多交的来补贴,平均下来每年就这么多保费。
之前一位粉丝找我做了方案,他觉得重疾60万保额没什么大用,假如交完30年后,给我60万,回报率太低,而且还是大病的情况下才有。
此时,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第一,
60万保额太低没用,是重疾险本身没用,还是保额低了?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保额低了。
那如果保额增加到100万、200万,是不是就有用了?
对方的回答大概也能猜到,肯定也要加钱,更不划算了。
第二,
重疾险从头到尾,我没有提到过回报、收益。
保障就是保障,和收益是两个逻辑。
如果要收益,最高的情况就是买完后,过完90天等待期生大病,直接赔60万,交了几千块,换来60万,收益上百倍。
可此时的收益,是否是我们想要的?
由此大概可以推测出,我们并不要想要这个收益,问题出在没有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
第三,
保障类的重疾险没有高收益
那么回归到我们最初买保险要解决的问题:
当风险来临时,通过保险,让我们的家庭财务不要受到影响,一如既往的照顾好家人。
这样说有点抽象。
换个角度,假如不买重疾险。
当患了大病,需要50万的费用来维持家庭生活,请问是挣50万容易,还是通过保险赔付50万容易?
如果不把这几千块,或者1万、2万的钱买保险,换到其他投资理财渠道,可以带给我们多少收益呢?
银行存款2%的利率,1万元不到200元。
如果是股票基金,超过4%的收益,是不是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
靠收益去覆盖保障,是不是有点杯水车薪。
还有一些平时不常提起的细节,我说出来大家感受一下:
拿重疾最高发的癌症来说,医生说5年没有复发就算治愈,请问我们如何从容度过这5年?
患了大病,几年不工作,未来能不能工作也未知,在收入锐减的情况下,家庭的未来生活如何保障?
患大病后,再次生病的可能性大增,未来的生活又该如何保障呢?
……
最后
从我做保险这些年的经验来看,很多时候,我们是既要还要。
看待事物不够理性,过于主观,认为年轻的时候不会生病,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忽视风险的客观性等等。
产品咨询、方案定制,欢迎咨询豆哥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1053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