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120岁胶济线的风骨与风情钢铁矿务贸易有限公司

老胶济铁路。张培宏 摄

这是一条120岁的铁路。

胶济线,东起青岛,西至济南,横贯山东半岛,全长393公里,1899年始建,1904年建成通车。

120多年前,这条铁路的第一条铁轨,是从青岛开始铺设的。它像一条龙,从大海的碧波中游上了岸,飞跃在齐鲁大地之上,灵动曲折,辗转腾挪。

它一手挽着浪花的轻盈,一手去触摸泰山的巍峨。从齐国到鲁国,再从鲁国到齐国,火车日夜穿梭,连接起山与海,连接起风与树,连接起保守与开放,连接起理性与浪漫,连接起孔孟之乡的秩序与商业经济的发展……

从此,齐鲁一体,再也无法分割。

120年里,这条铁路线上,数不清驶过多少次列车,运送过多少人,运送过多少物资。火车隆隆,驶过丘陵,驶过原野,驶过大河,驶过无垠的平原。铁路两侧,树在长,花在开,孩子出生了,老人去世了。一代又一代。

有过无数的故事,有过无数的传奇。

这段历史过于宏大壮阔,事关王朝的覆灭、民族的崛起,事关战争与和平,事关青年的热血、老年的泪水,事关英雄的豪情与草民的顽强,事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关法律、自由、公平、正义,事关亲情、友情、爱情……在此,我无法做一个全景的展示。铁轨两侧开过无数朵花,足以成为一个花海。我所能做的,只是摘取其中的一两朵,送给你看一看,闻一闻,体会一下120岁的胶济线的风骨与风情。

胶济线,生于忧患。

1897年11月1日夜,阴云密布,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城西北5公里的麒麟镇磨盘张庄村内,当地“大刀会”的十多个手拿匕首、短刀的人,闯进磨盘张庄教堂,杀死了前来传教的两位德国神父。史称“巨野教案”。

“巨野教案”发生后,1897年11月13日,即教案发生后的第12天,德国政府派军舰多艘,强行占领胶州湾,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从此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1899年6月1日,德国政府发布命令,特许德国亚细亚银行修建由青岛经潍县(现潍坊市)至济南(包括博山支线)的铁路,这就是胶济铁路。1899年6月14日,德国在柏林设立山东铁路公司,在青岛设分公司和最高营业部。铁路建设投资为5400万马克。德国政府迅速发布《特许山东铁路公司建筑铁路及营业条款》16条,规定:胶济铁路运价率与行车时刻表之制订与变更,均需得到德国驻胶州总督认可;铁路运输及营业方面主管人员的任用,需经德国政府同意。三个月后的9月23日,胶济铁路建造工程便在青岛开工。1904年建成通车。

胶济铁路的建设速度可谓“雷厉风行”,原因正如当时德国驻上海领事所说:“盖我铁路所至之处,即我占地之所及之处。”这就是德国“筑路圈地”的战略。铁路沿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特别是博山煤矿与坊子煤矿的发掘与开采,煤炭如黑色的黄金,沿着胶济铁路这条大动脉,运到青岛,运向海外,为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胶济铁路修建的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事情,如高密有个叫“孙文”的人反对修建铁路,带领群众开展了抗德阻路运动。在高密的东北乡,也有村民组织抗德运动,但很快被清政府镇压。这里民风彪悍,一百多年后,有个叫莫言的人以东北乡的故事为素材,写了好多小说,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贯通。

对于中国人来说,那是一个政府疲弱,列强环伺的时代。

那时,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

在我家的家谱上,那一年,我的爷爷还没有出生,爷爷的父亲——我的曾祖父,还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他住在离胶济铁路三四十公里外的村庄里,作为无数农民中的一员,他终日为了能够填饱肚子流汗流泪,费尽心机,他也许从别人的嘴里听说过“火车”这个东西,但他终其一生,也没有坐过一次火车。

那一年,清政府从举贡生中选拔优秀生官费留学日本,潍县寒亭村南于家胡同的于均生因成绩优秀入围,他从青岛乘船,到日本东京的帝国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05年他在日本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立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那一年,诸城大北杏村的王尽美还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十几年后,他沿胶济线来到济南求学。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一条铁路,打开了山东的门户。

1904年5月1日,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山东巡抚联名上奏,称胶济铁路即将通车,“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潍县、周村“皆为商贾荟萃之区,胶济路必经之道,拟将潍县、周村一并开作商埠……”5月15日,清政府批准了他们的奏请。济南、潍县、周村三地同时开埠。

开埠,尽管是清政府在枪炮威逼之下的无奈之举,但在客观上,为山东半岛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火车像一条钢铁的游龙,每天奔波在山东半岛的大地上,运走沿途的煤炭和物产,运来远方的洋货、陌生的人群、新鲜的思想。

铁路通车之前,从青岛到济南,需要九到十天,有了火车后,只用十二个小时就到了。一本名叫《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的书中记载:一名德国殖民者曾称,循铁路由北京搭车来青岛,再坐轮船赴欧洲,“涉风涛而不惊,历风尘而不倦”“交通之便,不亚西欧”。

当然,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主要是为了掠夺沿线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不是为了山东人民的出行方便。

而青岛,也从一个小渔村成为山东半岛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铁路通车之前,昌邑、潍县、胶州、高密、平度、掖县一带的进出口货物都在烟台港出入,铁路开通后逐渐都改为青岛港;在烟台的商号,有些也迁往青岛。山东半岛的贸易中心,逐渐由烟台转向了青岛。

开埠,对于潍县经济的刺激是十分显著的,潍县此前就有猪鬃业、土布业、皮革业等手工业基础,胶济线通车之后,各业发展速度加快,到1919年,潍县大小商号已有110家,形成了“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盛况。

据《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一书记载:在潍县,除潍城外,坊子、二十里堡、南流、蛤蟆屯、大于河,“皆以接近铁路,顿成商业中心”;寒亭、眉村、杨家埠、望留、固堤等村镇,“虽僻处乡曲,亦各有其重要地位”。又如益都杨家庄,铁路未通前,是一个偏僻小村,“固无商业可言”;修通铁路后,这个仅有60余户的村庄,就兴起了大小商号20家。

1905年至1913年间,胶济线共运送旅客8127082人,货物5567734吨,获利1950多万元。1902年至1913年间,德国在山东共掠夺煤炭3414632吨。

德国人经营胶济铁路十年,直到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很快日本对德国宣战,同年9月,3万日军从山东龙口登陆,德军败北。日本人将胶东占为己有,并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著名的《二十一条》,由日本继承了德国在山东的包括胶济铁路在内的一切特权。这导致了后来“五四运动”的爆发。

德国人走了,日本人来了。在历史的风雨中,胶济铁路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摇,山谷、河滩、泥坑……落到哪里算哪里。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10多亿人被卷入战争。在硝烟弥漫、残酷血腥的欧洲西线战场上,14万华工与英法军队并肩作战,有超8万人来自山东,其中2.5万人来自潍坊,他们乘坐胶济线上的火车出发,辗转奔赴欧洲,用汗水、鲜血与生命铸就了一段悲壮的历史篇章。

在潍坊市坊子区的坊茨小镇,有一个“一战华工纪念馆”,记录了一百多年前的那些心酸往事。

坊茨小镇,在坊子老城区,包括一个炭矿遗址和一大片德日建筑群。

这里的地下曾有一座煤矿,坊子煤矿。因为这座煤矿,当年直行东西的胶济铁路向南拐了一个弯到坊子。

德国人占据坊子17年,在这17年里,他们从这里开采了299万吨的煤。这里矿藏丰富,德国人专门挑优质的煤层开采,即使是挖出的煤,也要经过严格的人工筛选,优等煤被运走,劣质煤与煤渣、煤矸石一起,废弃在小镇的一角,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座高高的山,当地百姓称它为“渣子山”。

在山一样的煤炭后面,是无数中国矿工悲惨的命运。1907年8月19日,坊子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爆炸事故,168名中国矿工遇难……

日本占据坊子31年,开采煤炭422万吨。矸石山越来越高了,它的面积一度达到占地500多亩,高70多米,远看烟尘滚滚,寸草不生。方圆几十里都能看到。终于有一天,矸石山发生了一场大火……

在煤矿的外面,小镇一天天热闹起来,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着。德国人和日本人相继在坊子火车站附近设立了领事馆,建兵营、盖别墅、修教堂、建医院……坊子形成了“南北三条马路,东西十里洋场”的格局。当时著名的英美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都来到了坊子,在此壮大,或兴起。一个小镇,先后有两个国家的领事馆,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侨民……

后来二战爆发,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同年11月,民国政府接管了坊子煤矿和坊子镇。常年的社会动荡,导致民生凋零,坊子的大量工厂停办,商铺关门,农田荒芜。1949年,坊子煤矿收归国有。

这片德日建筑群很显眼,也很落寞。其中德式建筑103处,日式建筑63处。人们叫得上名字的,如德国领事馆、德军礼堂、德军北大营、德建火车站、德军医院、德军司令部、铁路大桥、天主教堂、修女楼、安妮竖井(以德国驻胶澳总督夫人的名字命名)、敏娜竖井、日本领事馆、日本宪兵队、德日矿务公司、德国电报大楼、发电厂、电灯公司、日本国民学校、日本农场、部队运兵站、物资仓库、德军长官官邸、日本正金银行、横田旅馆、鱼鲜大烟馆、红房子水牢……

时光从坊子走过,伴着黑色的煤炭和红色的旗帜,伴着火车的长鸣和军人的号子。

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坊子煤矿这座富矿终于枯竭。

1984年胶济铁路复线开工时,新铺设的双线轨道终于取直了潍坊以南的大弯,青岛到济南的火车直行东西,不必再经过坊子。那年的7月3日,最后一列客车驶离坊子站。

如今,120年前的铁轨仍在,只是成为了一个景点。近些年,政府整修了部分德日建筑的老房子,形成了颇具异国风情的坊茨小镇,修建了坊子炭矿遗址,成为坊子文化旅游的重点项目,也成了不少电影的取景地。

山东半岛的人的性格,大多忠义、倔强、坚韧,也不乏开放的心态。

我认为,这种性格的形成,有孔孟之道的熏陶,有古齐国渔盐之利的商业影响,应该也有因胶济铁路打开的心胸。

坐上火车可以去远方,远方有更广阔的世界。这是爷爷告诉父亲,父亲又告诉我的一个认知。一代又一代人,很多父亲,很多孩子,在这个认知中长大了。

据说在1912年9月,孙中山乘胶济线行至高密,和当地同盟会代表、高密县农会会长侯芝庭谈话之间,孙中山颇有感触地讲了句:“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此后,这句名言广为流传,成了当地许多有志之士的座右铭。

无数人怀着希望和家人的嘱托,沿着胶济铁路走向远方,经商、求学、打工,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他们中,有革命志士,如王愿坚、王尽美等;有文人雅士,如臧克家、莫言等。更有无数勤劳勇敢、兢兢业业的普通人,他们把许多小事做成了大事。

从一百年前的华丰机器厂,到后来的华光照排,再到如今的潍柴、歌尔、豪迈集团,无不体现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智慧与心胸。

“干活累不死人,吃亏屈不死人。”“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人多一堵墙”,在潍城,伴随着胶济铁路长大的一位叫崔升扬的人,他让后人记住了这样的人生格言。那时候,他经营着一个香油作坊。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把芝麻香油做成了一个大企业。

1985年,在高密的胶河沿岸,一个姓黄的人家,夫妻两人开始创业,开了一个制鞋的铺子,那一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父亲给他取名黄龙。铁路线延伸了他们的市场意识,使他们拥有了开放式的思维。后来,小男孩长大了,外出求学,又从海外留学归来,他们从一双鞋开始,引进国际标准,走向欧美市场。

这是胶济铁路沿线的新生一代的风采。

如今,火车提速了,在胶济线上,从潍坊到济南,乘高铁不到一个半小时,从潍坊到青岛胶东机场,只要28分钟。

一条铁路线,连接着历史,更连接着未来。

作者:魏辉

编辑:张玉丽

值班主任:王首荣

测量仪器上海

高端光学测量仪器

影像测量仪厂商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0.cn/10456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推荐】120家黑龙江省公布最新企业失信名单黑龙江龙企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下一篇: 【推荐】120平方交多少维修基金维修基金网站